您处位置:我的梵唱 → 禅修日记文档目录列表二及内容简介

更新时间:2012-07-17

 

容貌与心念密不可分

一个人的容貌与他的内心思想密不可分。相由心生,容貌多数是心念力量(内心思想)的外在显现。一个人起贪、嗔、痴、慢心,那他肯定会影响他的容貌之亲和力,严重的会令人厌恶。若一个人起慈悲心、柔软心,他的外貌肯定会趋向和善,叫人心生欢喜。有位西方的心理学家说:“你的心态是什么样子,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你的命运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详细]

和谐与灵性意识的提升

没有全民体现公证、公平灵性意识层面的提升,谈和谐拯救危机不是官话就是书生意气而己。
人类社会永远都是谁的拳头大谁和谐、咱们这些小人物只有修到瑜伽(yoga)术所定义的灵性世界方可享受和谐,除此以外没别的更好终极解决出路。 [详细]

把握当下即放下

很多瑜伽(yoga)师,在他们的言行里不太容易看到说关于死后要生到什么世界、生到哪一个灵性世界的开示,原因是他已经全力以赴,已经能够完全把握当下,生命的一切活动他已经作主了。他把握了当下,那么未来怎么样就已经不是问题,从而解决了对未来的疑惑与恐惧的心理问题。要问未来怎么样,问他现在正在进行的、正在实现的、每时每刻变成现实的心念、言行怎么样,我们就知道未来将会怎么样。 [详细]

顺其自然中的妄念

修行中所萌发顺其自然的真义,应是超越我们的习气、我们的习惯和恐惧的;假使心任由形而下的自然冲动中发展,而不加训练,就会充满忘念而迷茫。然而,透过修行,我们应是更能够让我们的智慧与事业在富有自然积极进化意义上的增长,直到遍地开满了花,才符合瑜伽(yoga)术的修行本义。 [详细]

课程与人的相应

若不观察课程的原理和对应的心性及身心状况,就根据书本、别人的练习课程和经验就去模仿者做,多半有生命危险。任何瑜伽课程的学习都有其循序渐进的实施原则。
基于不同心性和身心健全条件的人,所制定不尽一样的瑜伽课程,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初习者免遭发生不应有的伤害,超越学员心性及不充分评估其身心健康条件的允许,都存有不安全的因素。 [详细]

放下是一种观五蕴皆空的智慧

传统瑜伽术所指的放下,是一种观五蕴皆空的修行方式或者说是智慧之超拔能力。不是单纯性的不去想,就能作到的空洞化口号。而是你必须去洞察,“问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内在动因,是以一种怎样的身心机制去控制人的行为、使人失去作为正常人应有的理性。若你寻求以修行的方式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却不具足洞察及修复能力,那你只有人随业力转的份。 [详细]

我们并非完全是自己的主人

瑜伽观认为,我们所谓的身体和其他事物,都只是四大(风、火、水、地)物质的暂时组合,他们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了解这些规律。不去冒犯他们。如果你想要一直舒服下去,就需要了解这一切,一根头发离开头皮的过程和一座大楼的倒塌同样复杂。同样需要无数的因缘。如果你能清清楚楚的看到一根头发从出现到离开你的头皮的每个过程,看清楚你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从出现到消失的每一个过程,看清楚他们出现和消失的因缘,你就不会再为此烦恼,一切都是本来如此。当因缘具足,他会出现,当因缘消失,他也会随之改变。(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你会觉得他从未出现,也从未消失)这样你离永远舒服又近了一点。 [详细]

超越世俗的“空”

世俗认为的“有”与修行学所指的“空”是物质不同的存在形态而己,并不冲突,而是统一。瑜伽(yoga)修行的意义就是达致两者间的平衡,这犹如常人希望生理、心理健康和谐是一样的价值取向行为。由此,不难理解“空”正好是人身、心负荷值处于最大化的状态。 [详细]

调身、调息、调心:转向内在的本性

瑜伽(yoga)“八支”中的调身、调息、调心术,其内在本质就是转向观练习,被众中修行体系广泛应用,如禅宗公案参究“我们到底是谁?”“拖着臭皮囊行走的是谁?”或“父母未生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些问题迫使我们返观我们体内的意识。阿姜查要求我们努力“成为那个知”。藏传老师指导学生内观,看看是谁或什么东西在“观”。泰国森林高僧阿姜曼,告诉他的学生们,要仿佛从前额中央的“第三只眼”,来观看所有的经验。在每次实修中,我们转向意识并安住于意识本身。[详细]

素食不是修行所必须的

不管如何,你不必成为一个素食者才去练习瑜伽。素食不是所有修行法门及修行者所必要条件,致在修行上是否选择素食,这取决于因人及选修的法门而定,但对某些人或某类法门而言,或许是必须的,这是个因人因法门不同而不同的课题,换言之,不是个划一的概念。[详细]

不是所有的耕耘都有好的回报

人生困惑与不解往往都是发展策略上的问题,不自我检视,道埋怨环境,世上那有环境去适应人,都是人去适应环境的。贫穷若能磨砺一个人的抗打击能力,未必就是真正的贫困,况且这年头绝对贫困的人不多,再说人生又有几人尽遂人意?只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小事起风雷,却误了卿卿性命。
一个人若认为学历高就一定会有好的境遇,未免有所不知,人生之收获是从心田播种开始的,不是所有的耕耘都会有好的回报,若心地不纯,再多努力都可能会面临颗粒无收之困境。[详细]

禅修 未死学死终不死

瑜伽(yoga)行者之所以不畏惧死亡的原因,是因为在展开的禅修历程当中,行者身心所发生的应激响应,形似受控渐进式的未死学死的过程。这犹如一位生者提前见证了自己死亡的全部演义,并亲证了生命存在与死亡的本质就是生生不息。[详细]

莲花 瑜伽象征

莲花:洁净无染,清凉、自在的意思,莲花清香益远、出于污泥而不染,这种美德和其本身暗合着连接人间与天国统一体的特征,就犹如人的德性,所以瑜伽(yoga)喜欢拿莲花作象征。
莲花的能量系统的呈递形式恰似人慧命的特征。一个基于提升气质、美体益智而习瑜伽之人,若观懂了莲花,也知道该如何去生活、工作、修行达致目标的实现了。[详细]

心不会骗你 只有大脑会误导你

瑜伽(yoga)人找师傅的便捷办法,就是用心去判断,不然,这年头,不坠入人云你也云中去,就淹没在商业广告之中。
心永远是警醒且不会骗你,只有大脑的聪明会误导你。[详细]

瑜伽练习应是知觉者参与控制的过程

经云:瑜伽(yoga)是学会控制心意的转变。基于此认知应不难理解,在瑜伽练习过程中,应以人作为知觉者主体参与控制完成。
倘若欠缺知觉者参与控制,这些形体瑜伽姿势犹如风干的木乃伊,毫无生命力可言。
是人,知觉者参与了练习,才赋予这些形体瑜伽姿势及人本身蓬勃的生命力。[详细]

开悟后究竟能悟到什么

开悟后究竟能悟到什么呢?佛祖在菩提树下睹明星开悟后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瑜伽(yoga)经》则云:知觉者(本觉)便能还其本来面目(自性)。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详细]

形体瑜伽我们身心灵的成语故事

形体瑜伽的结构性和中国成语一样往往隐含于字面(形式)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及具有意义上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随意变动其顺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上的独特凝固性。[详细]

瑜伽改善我们力不从心的状况

瑜伽(yoga)经云:瑜伽是教导我们学会控制心意的转变。若以力与心的生理层面去理解,经文所说的控制就有力层面的含义,而转变则是指力与心协调的程度,以此为视角可见形体瑜伽术是个力与心和谐的练习方式。[详细]

让我们在爱中实现瑜伽

奎师那的核心教义,就是爱,而爱的极至就是慈悲。慈悲无需言之什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是属于一种被修行文化定义 有穿透生命力的为无比之美。慈悲可促进女人在瑜伽(yogb)之道上日渐迈向生命的至善至美;而欠缺慈悲之美的女人,在风雨人生中总是有些令人难以安心。
奉爱瑜伽的修行技法是所有组成瑜伽体系流派中最简单的,修习奉爱瑜伽,不需要任何体位修练,只需要信念和爱。如果学习瑜伽者都能正确理解及把握此不同瑜伽流派都基于的内核──爱,我们就不会在学习瑜伽术的过程中将其符号化(即简单地理解为只由形体姿势组成),也不会忽略还要认同瑜伽术自身的追求,以及瑜伽身后厚重的文化传承背景。[详细]

无上部瑜伽的加持是什么?

修无上部瑜伽(yoga)强调,一切证悟的根本,皆来源于上师的加持。那什么是加持又有哪些功用呢?加持,就是借助加持者的心力、愿力及咒力直接来提升被加持者修行层次或解除被加持者人生所遇到的困惑;从加持的种类来说,上师的加持分身、语、意三个方面。
加持的理论就是基于瑜伽“相应”之义,因此这类练习法需对上师生起无伪的信心与恭敬心是极为重要,你能把自己的心交付给上师多少(指师徒俩“相应”的程度如何),那么,你便能从上师那里得到多少加持力。不然就走入心外求法之误区或徒劳。基于这年头骗子多于牛毛,初学习瑜伽者根本无能力鉴别真伪,故瑜伽红尘不建议追求这类修习法。本文权当有所了解之参用便是。[详细]

爱 是梵人合一的源头 

纯真无法培养,因为培养永远是一种策划。它是算计的。而纯真永远不可能是算计的;不可能是。纯真就是虔诚。变成纯真的人是真实觉悟的顶峰。然而真实的纯真只有通过有意识的革命才会产生;它不可能通过任何集体的、无意识的演化产生。[详细]

纯真就是虔诚 

纯真无法培养,因为培养永远是一种策划。它是算计的。而纯真永远不可能是算计的;不可能是。纯真就是虔诚。变成纯真的人是真实觉悟的顶峰。然而真实的纯真只有通过有意识的革命才会产生;它不可能通过任何集体的、无意识的演化产生。[详细]

心法与技法

心法是人第一天性语言(禅言禅语);技法是人第二天性之物语。
瑜伽术的核心教义是心法;有氧类运动则是技法。
技法是常人用脚走在瑜伽(yoga)路上,心法则是瑜伽人用心踏上圣山高速公路的便捷法门。
心法者此岸即彼岸,技法者此岸不是彼岸。
心法是在亲证瑜伽;技法是口头瑜伽。
技法是个学习概念;心法则是修行概念。
心法是瑜伽人智慧成长的追求,技法是常人追求知识性的成长。
技法是人知其神之神,心法是人不知其不神所以神。[详细]

在红尘中实现瑜伽成就瑜伽

一个堪称正确修习瑜伽(yoga)术的初衷必须基于人生名种目标的实现,为此瑜伽的实现应不离红尘,当然成就瑜伽术也应该是在红尘,正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于那些身心疲惫的人们之所以选择学习瑜伽,不应是回避生活与人生的苍凉……,而应坚信在瑜伽的屋檐下,可再续童话并获得一种重新再出发的信心与能力。
一个回避或者说是不敢直面红尘俗世的人,他将不可能超越自己,不可能使自己在滚滚红尘中得以洗心,他所到达的境界也是受到限制的。
瑜伽人的醒悟,也并非常人理解的万念俱灰看破红尘,而是心如明镜照物般看得清清楚楚,了解到人事之无常变化是无法尽人意的,人世间本来就是如此……[详细]

yoga艺术

◆ yoga艺术是一种最接近人类至高灵性情操的渲染。它不仅是精神世界的细腻展示也是各种情感的优美流露。

◆ yoga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揭示事物的内在意义。

◆ yoga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彰显人天赋辉煌的德性、驾驭心灵的奥秘和清凉自在的世界。

◆ yoga艺术的责任,应当担负起拯救那些在茫茫黑暗中哭泣而无以自拔的灵魂。

◆ yoga艺术的韵律(唱颂)有—种超然的感召力,它使人相信生命与生俱来就怀有最崇高的灵性感情。[详细]

修习瑜伽术的精神?

修习瑜伽(yoga)术的精神是为了帮助我们驾驭心意建立正确的认知观,由此而唤醒我们对生命的整体记忆,并与之进行广泛领域的对话,从中觉知真实生命的如来状况与现实生命的表述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丈量其中的差距予以修正。
进而获得一种实质性的智慧,使我们能够明白:人,不可能长期穿越上天怜悯的底线而渴望享受祥和安宁的生活;
让我们有能力去彰显生命天赋之辉煌德性;
有洞察力去照见尘封于生命而绝不轻易视人的深邃、庄严秩序;
有行愿力去拯救那些在茫茫黑暗中哭泣而无以自拔的灵魂,并将其带返灵性家园;[详细]

有爱,家就不会是房子

在外谋生、游学多年的我,终于重新激活并跟随着文化记忆的步伐,踏上了回家过年之路。
多年以来一直以为那个曾经的家,早己成为人去楼空的房子,其实不必然……
只要有爱,家就永远不会变成房子,若欠缺爱尽管拥有家全部符号也只能是房子,也只需持着这份爱,尽管前行于红尘的迷途中,也尽管历经苦难,都可回归终极露宿的家园。[详细]

提升学习能力的修行策略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有些人的学习能力,通过传统教育的方式难以提升的內在动因之所在,其问题之根源就在于人的思考(逻辑、推理)层面与感觉层面的内在连接机制上存有障碍,使得思考层面与感觉层面的信息无法有效进行交换所致。纵观现代教育方式是一概“向外”思考获得知识,但对于那些由于内在思考机制的表达不充分而导至“向外”思考缺陷的人,这种教育方式的引导无疑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当今现代化的教育下还是造就了这么多差等生 。[详细]

瑜伽禅修像植物那样生活

像植物那样做个空心人,让一切来自它的来,让一切走向它的去,向着阳光自由生长,这就是瑜伽禅修者最平淡的修行与守望。用植物成长的方式,经营自己的生活、爱与人生,享受着生命最真实最本质的快乐,于是往往越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也越能让人体会到生命本质的无比喜悦了。也因此而了悟,越是简单的规则,越需上上慧根之人才能坚守,也因此尽释前怀……。
瑜伽人生,素食,坐禅,像一株植物坚守足下的土地,面朝阳光,快乐生长! [详细]

虎年随想

晨钟幕鼓,时光流转,我们在这一份挥洒不去的成败得失、聚散离合、生老病死的困惑中……,不觉人于匆忙的脚步里有走过花开花谢的季节记忆,却伴随着都市贪婪的欲望与不尽的喧嚣中我们仰仗集体的记忆,才发现虎年又悄然将至……[详细]

☆  貌似无意行为,皆有其内在动因之使然

红尘间的很多事物看似不相关,其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瑜伽就是一门发现这种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问。
人很多貌似无意之行为,其实皆有其内在动因之使然,人生命运之取向就摇摆于此,全取决于你灵动之心如何去把握而己。握者则是其名曰──瑜伽。[详细]

无中生有

曾在红尘欲望的时空中贪婪地猛抓几把,到了年底打开一看,什么东东都没有抓住。09年似乎就是这般无可奈何地溜走了,但我还是能够从中窥视到其为2010年作了个悄无声息的铺垫 ── 无中生有,亦可说是我己从中领悟到了妙湛总持。尽管我常与生命进行广泛领域的对话也聆听过您的教诲,或许自己此生是一介弱小的生灵,一时还无力除去七情六欲,也难改私心,至今尚有穿越您怜悯底线的行为,为此我心也常有不安,但我与生俱来向往您的引导,……[详细]

外婆的智慧

外婆家当年用来治铁打内伤的单方,极为简单,以现代人目光审视绝对是0科技产物,却闪烁着大道至朴的简约光芒,经过此实证,余日后要重新诠释这些饱蘸外婆家历代智慧的方子,并尝试用于辅助瑜伽修行当中,让其永远传承光大下去……[详细]

山中竹笋

竹笋腹空而有节,空,不仅可藏风纳气养其神;节,刚正不阿可修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之品德,可见竹于年少之时己具足仙风道骨之大乘风范。难怪其深得中国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及推崇,而将其列入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中。[详细]

如何与瑜伽合一

“我知道应修至与瑜伽合一,但我不知从何修起。”这是我常听到学员对这一课题的诉说。这不是个我能完全告诉学员的概念,而是个您可以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独自去亲证的课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解读:瑜伽术定义那个与梵合一的人,显然,这不是个常态中的人。哪?,瑜伽术所定义的那人,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与之又相去多远呢?
瑜伽术对梵人合一的人的定义我们可从阅读经文中得到启示与认知,而我与之相去多远呢?这可在不断精进的修行中而升起的智慧之光中,照见出我与瑜伽合一究竟有多远的距离,并将覆盖在心性上杂染的粘连中逐步分隔开提纯出来,而达至与瑜伽合一。[详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联系本站QQ 717248320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关于本站 - 服务推荐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我要留言
网页制作 桑田 我的梵唱(http://www.yogahc.com/Sanskrit.ht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