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学习瑜伽(伽、yoga)者皆会讲“与瑜伽合一”、“与梵合一”、“天人合一”这些修行述语,也都不难理解这是天赋您与之合一的权利,只要您不轻言放弃,就没有人能够剥夺您与生俱来的权利。 “我知道应修至与瑜伽合一,但我不知从何修起。”这是我常听到学员对这一课题的诉说。这不是个我能完全告诉学员的概念,而是个您可以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独自去亲证的课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解读:瑜伽术定义那个与梵合一的人,显然,这不是个常态中的人。哪?,瑜伽术所定义的那人,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与之又相去多远呢? 瑜伽术对梵人合一的人的定义我们可从阅读经文中得到启示与认知,而我与之相去多远呢?这可在不断精进的修行中而升起的智慧之光中,照见出我与瑜伽合一究竟有多远的距离,并将覆盖在心性上杂染的粘连中逐步分隔开提纯出来,而达至与瑜伽合一。 倘若上述这般,且不是修习瑜伽术的目的不是要“得”到任何东西,而是要您放弃去什么 吗?正是这样,放下那些压抑人天性显露的多余、累赘的东东,涤荡心灵尘封,让本性智慧之光燃点迷途。 而初学习瑜伽者往往都是在没有对象的平台上寻求“合一”,无疑等同于缘木求鱼。只有当瑜伽修习者知道与梵合一的那人全部意义上的属性,及我又与之各有哪些属性上的差异?否则整个修行程序所产生的贡献价值极为有限,甚者则毫无意义可言。我的教学经验是:只有引导学员能够明白她身上存有这些妨碍她与瑜伽合一的因素,而导致生命表达不充分时,她们才会在自我觉醒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完成整个修复程序。 由此不难理解,这个课题的修习,关键是在于发现问题的本质之所在,而与之“合一”只是个简单的时日问题,不然尽是些望漂亮之远远的空洞化──口头瑜伽。另,虽然与瑜伽合一的终极目标是要引导你至解脱,但对现代习瑜伽者而言,她们当中很多人更关心的是她如何改善她的身心表达及生存状况,那您可将我与瑜伽合一解读为您与习瑜伽初衷合一即可。因为修行方法论是一样的,只是目的观不同而己。(桑田 于广州禅修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