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以来我通过网上交谈方式,得知网上很多瑜伽爱好者将瑜伽红尘网络版打印出来,当做练习版本,一方面我对这些关注瑜伽红尘的人深表谢意,另一方面当我与之交换对瑜伽红尘版本的理解时,发现很多人茫然不知其所指而感不安,为了避免这些瑜伽红尘爱好者,因阅读和认知的方式上的误区,进而从中受益并做得更好;也鉴于目前解读瑜伽的修行版本,琳琅满目,且不同的修习版本到达的目的及方法论各不尽相同,有的相去甚远,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瑜伽的版本,往往会令初学习瑜伽者很难因应自身的实质需求作出明智的选择。为此,我特对本文进行如下修正。 关于以传统瑜伽术为主的角度,从我个人实证的视角来说,您越亲近传统瑜伽术的生活模式你就会越健康。也就是说构成您的生活方式里面的瑜伽生活方式组成比例越多,您就越苗条漂亮、越健康、越富有生存智慧。但是当我在展开这些组长瑜伽红尘课题的时候,我是基于瑜伽红尘版本修行模式体验的结果,同时基于我对修习瑜伽红尘自我完善课程学员的发现,以瑜伽红尘为主的生活方式,从我个人的体验研究以及从我学员修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令人不可思议的很好的效果,我愿意做如下解释。 基于瑜伽所揭示的物质层面还未被当今科学技术所量化,一方面要顾及瑜伽、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至于过度简约而丢失的原则,另一方面还须考虑到现时之人的思维方式、俗世价值取向,和瑜伽红尘所宣示的内核机制及综合了其它环境因素。本文是以瑜伽红尘修行术语之杂说形式(即穿梭于瑜伽的身、心、灵,“梵”机制、生物医学、俗世 价值观、“红尘路径”间)来阐述瑜伽红尘的核心价值。也许有些章节对初习者而言要做到正确解读本文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建议信奉瑜伽红尘者要有展开与之相应的阅读思维模式及足够的耐心,方可把握其所宣示的原则(顺便提个思考问题,一个已传承了六千多年的瑜伽体系积淀厚重,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十天半月就可学会当瑜伽教练,那会是瑜伽吗?)。同时,也给您提个醒,本章节所有言论(严格说是本站所有内容)皆基于瑜伽红尘体系而言,也许不符合其他瑜伽解读版本,在此给读者提个醒。 瑜伽红尘与世间其它事物都一样,皆有其独特的造就始末,能够明白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才能制定正确的循序渐进学习原则。因此,我们认为您有必要先系统性认真地阅读各板块文档并掌握其实施规则(提示:要有达至某种程度的感悟才有实质性效果。内容安排上:所有文档内容均为初级内容,约占瑜伽红尘体系总信息量的20%;中、高级部分为冥想、随想、唱颂版块,约占瑜伽红尘体系总信息量的80%。),才有助于您从习瑜伽中受益(提示:获益率与您对瑜伽红尘知识的感悟性认知成正比),避免在学习上增添人为不当所设置的障碍。 尽管我们已对瑜伽红尘体系的理论知识作了大量的通俗化处理,且将其定位为习瑜伽入门的档次上。但,我们还是无法保证每位个体能从中最佳受益。这主要是习瑜伽受到瑜伽体系乃是属于感觉范畴的知识及自我实现体系的限制,除非您能在认知层面上做到具备正确理解瑜伽基础概念和具体实施原则的能力,且亲身参与练习并从中感悟。否则浏览网站、拷贝文件,对您基于习瑜伽而达至多种人生目标的实现也 无多大的实际意义上的贡献价值,皆因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是无法以拷贝而得之(瑜伽乃属亲身体验的修行知识)。请谨记,瑜伽知识不是用大脑来思考、推理、判断的,而是用“心”去感悟的。此乃是受瑜伽体系属于感觉范畴知识的限制,为此,在习瑜伽时一定要做好相关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有助于您寻找到属于您的步入瑜伽殿堂的独特路径。 瑜伽体系、中国传统气功、中医等自然体系其内核的东西均是古之圣贤在深沉的观想和定静状态下,对人与自然内共生机制及生命内核的了悟。是属于体验者的个人心理感觉、心理活动,是很难用书写语言(生理语言)来翻译及转译的,实质上这种转译不仅造成瑜伽原信息大量丢失,还造成认识、理解上的错误进而导致行为上的误导。故,古之圣贤尚有“绝学无忧”及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之说,这无不提醒我们学习属于感觉范畴的自然科学知识,千万不要在书写语言层面作极端思考、逻辑主义推论、判断……,以免走进学习误区,而应树立与之对应的感觉响应机制才能学好瑜伽红尘体系。 我们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网站文档作了大量通俗化且以简而言之的表达方式(传统瑜伽观基于感觉物质的层面而认为,能用口头或书写语言表达的知识,都是低级知识),而将中、高级内容(约占瑜伽红尘体系总信息量的80%)以音画瑜伽方式表达(现代研究证实大脑记忆区域是以三维图像形式存储信息的),我们认为这样可最大限度保留瑜伽原信息的完整性,也更贴近瑜伽的原生态。初习瑜伽者只需正确理解必要的具体实施细节和相关基础性概念便可,应将主要时间用在亲身参与感悟上。其实,一个浅显的事实是,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阅读瑜伽文档,而不亲身参与对习瑜伽有直接贡献的训练,并从中领悟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习瑜伽者。 另,要学好瑜伽红尘体系就断不可忽视感悟技巧上的练习,不然,即使资深瑜伽教练的面提耳授,无悟者亦难阐明。为此,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经典书籍,古之圣贤皆苦心孤诣用自然界事物和人事的变化来比喻,而这无不提示我们作好思维方式切换的必要性。因此,我们阅读瑜伽(特别是传统文档)文档时,建立相应的感觉思维平台与瑜伽进行广泛领域的交流对增强理解文档的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的。 不知是我辈愚笨还是凡胎肉眼之原故,只见造物主宰宠爱那些不识字只懂文化之人,并以“橄榄球”待之显其皇恩浩荡;而我辈搬文弄墨之人尽受“乒乓球”、“足球”或相当此类派生物之下人待遇。瑜伽红尘者习瑜伽多年感怀良多,要说感触深沉的,这便是其中之一,换言之,瑜伽、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强调体认或直感之路数。并坚定地强调真实的世界之完整揭示不可能由逻辑推论证明,只能以直感证明。(桑田)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