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是人体感觉器官接受内 、外环境各种刺激,在大脑关联感觉中枢产生相应的知觉,并在大脑记忆区域以三维图像形式存储。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刺激源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强度,相同的是个体必须亲自接受刺激方能体会,别人无法代替您的感受。 由此不难理解瑜伽术的本质部分不是个别人能告诉您的,而是您自己独自去亲证的修行概念。 书写语言 是人类后天自己赋予的,由人体转译程序把自身感觉翻译而成,是一种以符号记录方式来体现逻辑操作的概念。显然,这是从以图形为基础的非线性感觉信息转译为以记号来体现概念的逻辑操作的书写语言时, 因人而异存在着丢失原信息量的误差。(简单、形象理解:就是把一幅三维图像转化成平面图像过程。不可避免造成原信息量的丢失。)人类自身为了修补这种误差,发展完善了各种肢体语言作为补充。故人在翻译感觉语言时,把书写、口头语言时 将难以表达的转译成体态(俗称;手舞足蹈、手忙脚乱、手足无措等)、激情(如:怒发冲冠、怒容满面、含情脉脉等)、生物场(如:容光焕发等)等肢体语言共同表达以求最大限度减少误差。这种误差大小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人的转译功能模块 各不尽相同所造成的,如司掌体态语言模块处在睡眠状态,那么这一信息就无法翻译,这就是常说的人与人存在天赋差距(创造性思维)的原因所在 。而瑜伽术则隐藏着解决您这方面需求的智慧与方法。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可以直接解读别人的感觉语言的全部信息 ,这 也许就是所谓的心领神会之人吧;比较多的人只能解读个别人的感觉语言的一少部分内容,这就是常言道心有灵犀的情形;也有一些人要通过长期、共同的生活才能解读,如个别夫妻及朋友;有人长期苦读、不断积累才突然解读 (顿悟),正是所谓千里寻他,千百度,焉然回首,那人在灯火斓灿处。 望而知之,谓之神;听而知之,谓之圣;摸而知之,谓之巧。这是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将人普遍存在直觉能力的差别和与之对应能力的定位。总之,正确解读别人的感觉语言与完整翻译自身的感觉语言,将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能力。而瑜伽红尘自我完善课程的相关学习要也有基于提升个体的直觉能力的培训,在此给您提个醒您:尽管您天生丽质或相貌平平,都不应忽视自我表达、推销能力的挖掘和提升。 现代行为学研究发现:一个女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她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而剩下55%的信息却要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这就是信息发布者将感觉语言转译成肢体语言,而解读者又按需将肢体语言转译成感觉语言或书写语言,而这转译过程的误差因人而异,这也就是为什么强调对瑜伽知识理解要用直觉的方式为主,而不能过多用逻辑思考的原因之所在。)。也就是说,任何与社会交往有关的事物都可能出现两种现象:第一、55%的交流是非语言性的第二、非语言性所表达的影响力要比语言表达性强5倍左右。 基于此认知不难理解,假如您只侧重形体表达层面去完成瑜伽姿势,会造成高达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瑜伽原信息丢失。果真如此,那么您就别指望瑜伽体系强大的心、身整合功能会自动引领您形体 发生可喜的变化了。 我们基于上述认知的事实而深入感悟而认为,大自然万物皆有其思考层次(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性物质,书写语言方式可完整表述的,)和感觉层次(由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感觉到的生命内在物质造就)的表达。瑜伽体系的本质性东西无疑更多属于后者。科学知识指的就是前者。这就是为什么瑜伽观强调亲证的实施原则之所在。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构成人类智慧也有两大表达体系,即感觉语言(瑜伽、气功、中医等)表达方式与书写语言(指现科学知识)表达方式,而两种体系所采用实验方法又不尽相同从而造成认知上的误解。长期争论不休,众说纷纭是 个很难说得清的课题,因其对我们关注的重点无大碍,所以不打算在此展开深入的讨论,在此我想提醒各位注意的是:我们对人类知识的阅读,的确不应该是在知识层面和术语间的徘徊或迷失,而应是基于对人蓬勃生命力领悟的实证观上。不错,当今科学发展确实可将从前认识朦胧东西变得清晰,但,这不等于可以随意扩展其适用的范围,相反更应引起我们警醒和检讨的是,我们也不应该把现在认为朦胧的认知视为妄为。因为这样不符合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自然法则,因而不具备广泛性的普遍 性原则。我个人认为这是两大科学体系对同一事物不同层次的认识,这就注定了他们得出不尽相同的认知结论(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将会收窄其分歧最终达至并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放在同一层次平台上讨论,而应提升至整体观的运行平台上去整合与完善。 瑜伽、道家、佛家、太极拳、气功、中国传统医学等其本质都是感觉范畴的知识(即俗称只可意领不可言传,心领神会层面知识),因为存在着转译的误差,用常人思考、推理等思维方法难以理解,很容易造成认识、理解上的错误。个体只有打开体内所有感觉器官亲自反复实践方能解读其蕴含的信息。为了学好瑜伽,我常建议学员把瑜伽知识定位在现在科学与宗教之间比较适合。(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