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 → 瑜伽红尘在线学习 教学内容→ 瑜伽红尘的教学观 更新时间:2011-08-20



瑜伽红尘的教学观

   作为参与瑜伽教学活动为主的机构,瑜伽红尘也深深地体会到,现行的瑜伽教学大都是把教学的目标定在市场的需要、就业的需要等基础上,这当中有迎合时下不少人,只想以瑜伽之名去谋生的社会需求因素在其中,对解决社会就业还是有其贡献价值的。但对于那些想以瑜伽方式达自我完善为目的而习瑜伽人而言,这种将瑜伽教学视为工业化流水生产线的方法,我们能从中看到些什么?教学已忽略了瑜伽观的培养人真正创造精神的基础,忽略了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这样的商业教学方式使人偏离了人文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而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的人,会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缺乏人文精神的生活,人们即会丧失精神家园,无论物质生活是丰富还是贫乏都可能会陷入极度的空虚,甚至人格扭曲。因此,这种缺乏瑜伽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可能自觉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观,也不可能有人道和创造精神可言。只有真正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尽管现在这种瑜伽教育思想还在领导着行业的主流教育,但在这种教学思想下所产生出来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有良知的瑜伽从业员已经提出了很多疑问。

瑜伽红尘全面检讨了在上述瑜伽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强调了人的整体教育,深入了解生命发展以及艺术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以瑜伽观在人各个领域中培养创造精神。包括学员发展,教学培训,课程设计,瑜伽与艺术,教练的自我发展,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等教育内容。瑜伽红尘课自我完善题组迎合了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学员的需求,并认为教育若是关注人的心灵健康发展和寻求价值最佳化的取向,同时又是满足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人文精神的特殊需求,那么这种教育就会被广泛认同,也会得到持续发展。为此,瑜伽红尘课题组倡导一种全新的精神,那就是:对于人与社会仅仅在物质层面的理解已不可能解决我们身心健康及人生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了。因此瑜伽教学不仅仅是学习瑜伽知识和掌握修行技能,还必须培养人文精神和德性,用艺术和文学来陶冶精神,进行个性塑造。单纯地追求知识是片面的,只有让瑜伽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进人的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才能转化为人的核心竞争力。瑜伽人文精神有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对人的关怀。

传统瑜伽术对人类的智慧和人的意识发展作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到关于人的身、心、灵和谐发展的独特认识,这奠定了瑜伽教育的理论基础。瑜伽红尘教学也深刻认知并强调这一点:学习瑜伽术应是获得一种对生命至善的能力, 而不应迷失或徘徊于单纯的技法与述语间,毫无疑问和谐的家庭生活及文明社会秩序来自于个体的精神。

   经历多年的修行与教学我深刻感悟到人在发现他的真我时,也就发现天人合一性;人在发现天人道德规律的统一性时,也实现他的真我。所以,瑜伽红尘认为瑜伽教学应在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以围绕着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点。为此瑜伽教育的根本应是基于人本身的至善,这一理念不应因年龄、地位、文化和悟性而异,它是永恒的。

基于上术的认知,瑜伽红尘自我完善课程侧重于提升人的身、心、灵和寻求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感觉、智力和心灵各个层面的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课程设置是根据学员不同阶段的心性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方式,对学员的身心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学员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本质,进行针对性的深层意识教育,协助学员的提升自我智慧,最终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实现自我,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在瑜伽红尘课题组的教育中之所以同时注重健康的身体、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情绪、人与环境因素的驾驭能力、丰富的想象和无上智慧的发展,因为它们都是相互联结并彼此依赖的。我要在这里特别指出,瑜伽红尘课题组教育的特别之处不但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是培养人与人、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 学员寻找有现实意义的抱负和理想,对传统瑜伽术所宣示的真、善、美价值观的执着追求。

下一页

关联文挡: 瑜伽教育观   瑜伽红尘——再成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