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清凉绕梁→ 诸赞唱颂 梵呗法器引磬 更新时间:2011-08-17


诸赞唱颂

三、引磬

  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很早时期,便成为重要的乐器,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根据(文献通考)考证,我国在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到了梁代才有铜制的磬。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头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

我国古代“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扁磬、铜磬等,每一种磬都是利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这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在印度佛教僧团中,各种发音法器都统称为“犍椎”,所以,这是将中国原有的磬引进佛教中,成为“犍椎”的一种。从南北朝到唐代,寺院中使用的磬还是中国传统的扁磬。而现代寺院中所使用的圆磬,大约是在五代至北宋年间出现的。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即大磬)、扁磬、小手磬(即引磬)三种。

1、圆磬是铜制钵盂型,在课诵时由维那师击鸣的法器。大磬是用来指挥腔调,多半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敲击,如同乐队中指挥的指挥棒一般,音之高低由维那师指挥,另外,还有一种小圆磬可移动,这是在做法事时所用。

2、扁磬,形状如云板相类似,常用石头或金属制成,悬挂在方丈院门廊的里面,作为通报之用。如果有客人想见方丈,知客僧鸣三下。

3、小手磬,俗称为“引磬”,底部中央用一个钮来贯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铁槌敲击。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用引磬来指挥行者的动作,执持引磬的方法,左手执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于胸,将引磬正对口部。所以称为“对口引磬”。敲击时,左手拿着,右手执磬槌敲击,或者仅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并且用食指与大拇指向上勾击。

磬的声音清脆、悠扬,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体现着佛教庄严、肃穆、超尘、清净的形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关联文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