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常用法器
一 、钟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日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称为受岁日,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钟有梵钟与唤钟两种,梵钟就是大钟,因为能曲靖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大钟“声振而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吊在钟架上及撞击令响。所以又称为钓钟,撞钟)。
梵钟通常高约一米左右,直径约六十公分,是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者在早晨、晚上报时。在寺院中,悬挂在钟楼上的钟最大。另外有一些比较小的钟,称为小钟,如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前挂的那是小钟,或者,吊在禅堂的进门处。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称为行事钟,又名小报钟。另外,一种悬挂在方丈寮外,由侍者击鸣、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称为唤钟。
钟不仅是寺院报时、集众的法器,而且对于修道有极大的功德,《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记载,古代月支国王,因为与安息国发生战争,杀人九亿,因为杀业而受恶报。死后化为千头大鱼,被剑轮绕身砍头,随砍复生,病苦难以忍受。因此求罗汉僧常击钟声,使他痛苦能够熄灭,《高僧传“智兴传”记载,有一位亡者,托梦给他的妻子说:“我病死后,生在地狱中,有幸依赖禅定寺僧人智兴鸣钟,响震幽冥,使同受苦者一时都得到解脱。”
佛教徒对钟都极其尊重,寺院鸣钟以一百零八下为准,象征破除百八烦恼,所以称为百八钟。根据《百丈清规》记载,鸣击手法是,引持钟杵应该缓慢,击钟扬声应该悠长,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并且敲钟的钟头在击钟时都要念钟声偈。
早晨先报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便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每字一下,接着,敲慢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三通都敲完后,最后念“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敲三下,接三下鼓。
晚上先接鼓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先慢敲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洪钟初(再、三)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当今元首,大统乾坤;下祈人类相亲,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瞻尧舜之日。
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
三门镇靖,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
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然后,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遍,敲三下,接三下板。
钟声悠扬,从清净梵刹中缓缓传来,警醒在生死梦中的人。所以,从古以来,钟声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最有名的诗作是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