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呗
人于耳根者,称为音声。佛济度众生之事业,或以光明,或以佛身,或以香饭、衣服、卧具等,总称为佛事。在娑婆世界中,不依他种方法,而独以音声为说法,称为音声佛事。古来佛教认为学习梵呗有许多功德:(1)能知佛德深远,(2)体制文之次第,(3)令舌根清净,(4)得胸藏开通,(5)则处众不惶,(6)乃长命无病。所以名山大刹,于休夏安居之时,定习唱赞颂为日课,名之为‘学唱念’。故佛寺梵呗一科,今通称为‘唱念’―――
第一节 梵呗兴起的事缘
一、 印度的梵呗
梵呗又称赞呗。与印度歌赞之法并不相同,因为梵音和汉语的构造有异,无论用梵腔以狊汉语,或用汉曲而歌梵声,都有困难。故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译经事业虽渐发达,而梵土歌呗却未获传授。梁?慧皎说:「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狊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狊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
一般梵呗是用以歌狊译本经典中赞叹三宝的声调。「呗」是梵语的音译,又称婆陟、呗匿。印度原来统称歌狊十二部经,不管长行、偈颂都谓之呗。传来中国之后,将歌狊长行别开为转读,呗乃专指歌狊赞偈而言,故谓之赞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称为「呗唱」,训译为梵赞声。因其取法古印度的歌赞而
变化之,故称梵呗,有时略称为梵。道世说:「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音,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斯之谓也。」
至于在历史上,佛教何时才有梵呗﹖以何因缘而有梵呗﹖这也不应忽略不谈。考《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迦》卷六:
「尔时瓶沙王(这是中印度恒河南岸摩揭陀国王,国都是王舍城,耆阇崛山和迦兰陀竹园均在此境。)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听诸比丘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当得利养,眷属增长,诸檀越得福。诸比丘辩捷摄法故,正法久住故。』佛言:『听诸比丘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说法。(中略)听诸比丘好声呗诵。(中略)听诸比丘立呗。(中略)听诸比丘略颂要义。』」
由此可知这是由于佛陀最初的檀越频婆娑罗王(按《涅盘经》卷二十九说:佛初出家未得道时,频婆娑罗王遣使来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出家得道,愿先来王舍城,说法度人,受我供养。佛成道后,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与无量大众来迎,请为说法云云。)有见于世尊门下济济多才,有见于好声呗诵能宣畅佛法,感化听众;因此便向佛陀启请:愿诸比丘用这一艺术语言定期向群众说法呗诵(当然需要通俗易解)或略诵要义;以摄持佛法,令法久住。这便是佛教梵呗兴起的事缘。
二、中国梵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梵呗的起源,相传始于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一作渔山,在今山东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响,清扬哀婉,独听良久,深有体会,乃摹其音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其所制梵呗有六契(章)。后世所传「鱼山梵」,即其遗制。其后支谦亦传有梵呗三契,康僧会复造有泥洹梵呗,
晋?帛尸梨蜜多罗也以梵呗传于觅历,昙钥又造有六言梵呗,当时名师所作的呗赞,到了六朝的齐梁时代,还多有存在。
此后,热心提倡梵呗的要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列举他所著述,在《净住子》十卷、《讲净住记》一卷以外,有《赞梵呗偈文》一卷、《梵呗序》一卷、《转读法并释滞》一卷等。僧佑的《法苑杂缘原始集?经呗导师集》,列举了二十一种当时有关梵呗的书目,其中有《陈思王(曹
植)感鱼山梵声制呗记》、《支谦制连句梵呗记》、《康僧会传泥洹呗记》、《觅历高声梵记》、《齐文皇帝制法乐赞》、《王融制法乐歌辞》、《竟陵文宣撰梵礼赞》等,可惜这些著作后来都不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