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重在脾胃 《黄帝内经,素问·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夫四时阴阳者,迈出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顺应四时的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归大地,冰雪消融,阳气升发,万物苏醒,蛰虫活动,天地自然生机勃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流发。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是万物繁荣的秀丽的季节,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需要注意养阳防病。时至秋令,自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果实累累。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从“夏长”到“秋收”,是自然阴阳的变化,体内阴阳双方也应随之由“长”到“收”改变,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冬季是阴气盛极,迈进物收藏之季。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大地冰封,雪压风寒,自然界中一切生物处于冬眠的状态,养精蓄锐,以适应来年春天的生机。此时人们应该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使阴阳相对平衡。这与传统瑜伽观所认为的,包含太阳、地球及自我的本身的一切万物,都弥漫着与诞生大宇宙之“气”相同的气。 通俗地讲,“春夏养阳”是指在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这时人们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并不断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此亦即春夏养生气、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阳气潜藏、阴气盛打基础,不应宣泄太过或内寒太甚,而伤阳气。“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之时,由于万物敛藏,人们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此亦即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长打基础,不要耗伤阴精之气。但若是阴阳偏盛偏衰之体,则应分别对待。如素体阳虚,则要“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给予培补,且不可贪冷贪凉,这要比冬季发病后再用热药效果好;如素体阴虚,则要“夏病冬养”,于秋冬之时滋补肝肾,多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但若属阳旺或阴盛体质,则春夏宜寒凉,或秋冬宜温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古人对精、气、神三者之调摄极为重视。精是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是人体生命之来源,所以,《灵枢·决气篇》中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人体既成之后,又必须依赖饮食营养所化生的精,才能日渐发育长大。这就有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区别。精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筋骨皮毛等一切组织器官的基本物质。脏腑组织之精,逐渐发展而充盈,乃下归于肾而化为生殖之精。精,不仅具有生长发育的能力,还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流通着微小难见、富有营养的物质,如《灵枢·本神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另一种是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如五脏、六腑,经脉之气。《素问·经脉别论》说:“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禀受于先天的气称“原气”或“元气”;得之于呼吸、饮食的称为“营气”、“卫气”、“宗气”,此为后天之气。神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精。《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必须赖后天的滋养,所以,《灵枢·平人绝谷篇》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之精气充足,五脏调和,神的生机才能旺盛。神在人身居首要地位,也是精和气的具体表现。中医学说认为,人的生命起源于精,生命的维持赖于气。生命的现象乃是神。事实上,精、气、神三者之间,又有相互资生的关系。精气、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因此,精、气、神也是生命存亡的关键。又说人体诸气乃至天地之气都等同或统之于胃气,得出了“内伤脾胃,百病丛生”的结论。在《灵枢·本神篇》中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的心、肝、肺、肾四大脏器都离不开脾胃之气的充养。在《黄帝内经》里有“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以及“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记载。脾胃养生之道,关键在于健与不健,脾胃保健,其法很多,如通过药膳、针灸、气功、推拿等手段保养脾胃,都可以达到防止衰老,预防疾病,保全形体,益寿延年的目标。
这与传统瑜伽脉轮观所认为的不同的“轮”分别掌管着人体的各种身心状态活动(即人体的器官及情绪)。 祖国传统医学中有阴阳五行之说,人体的五脏六腑,自然规律分别与其相应。即肝胆属木与四季中的春相应;心与小肠属火与夏相应;脾胃属土与长夏相应;肺与大肠属金与秋相应;肾与膀胱属水与冬相应。它们之间是相互为用的,如树木可用金器砍伐,火可用水扑灭,土地能被树木疏松,金属可被火熔化,水流能用土遏止等。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这种相生相克的规律,数不胜数。一年之中的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之气相互转化,相互平衡,这是一切事物盛衰的根本。在懂得养生之道的古人看来,必须顺从自然规律,否则,将会生病。这在《黄帝内经》上有详细的记载。人体的脾胃与长夏相通。长夏亦称为季夏,其时在夏秋两季之间,农历为六月,在我国北方正值炎热似火,雨水充足,天地间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
(桑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