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在五行中属土,喜燥而恶湿,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送,吸收消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
①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运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饮食物在进入胃以后,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动,将食物变成粥样食糜,通过幽门及十二指肠后进入小肠,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功能)的帮助,才能完成。第二阶段是:食糜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对食糜进行“泌别清浊”,从而分解成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以彻底地对饮食物进行消化。而这个消化过程,也必须靠脾的健运功能才能完成。第三个阶段是:帮助肠道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肠道通过脾气的帮助,在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泌别清浊”后,饮食物经过消化所分离出的营养物质,还需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然后才能输布到全身,以供人体所需。这一过程也必须依赖脾气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因为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吸收并输送饮食物精微物质的运化功能,而营养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也是气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所以《内经》中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成之源。这与自然界中的“土”能养育万物是相通的。
②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同时,还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过多,以维持人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所以,脾的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又称为运化水湿。饮人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及输布作用而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与此同时,脾脏又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2)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亦称之为“脾气主升”。升,就是上升。清,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因为脾主运化,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作用,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3)脾统血液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统血”是指脾气统摄血液使之在血管内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这在《难经》中称之为:“脾裹血。”脾统摄血液的功能是通过脾气来实现的。因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并存,而“气力血之帅”,“气能摄血”。如果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的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也不致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气固摄血液的功能降低,就可导致血无制约而溢出血管之外。临床上可以见到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及妇女崩漏等脾不统血症。临床上多采用健脾益气,摄血止血的方法治疗。
对于上述脾主运化、升清、统血的功能,传统瑜伽认为,人体是由五大元素所组合成的,即以太、气、火、水和土。并在人体内发现了七个“能量涌出之泉,同时也完善了随意制约这些“泉”的修行方法,人体七个脉轮有着各自的机能,分别控制着身体的某个特殊部位和某些内分泌腺体。习瑜伽者学会控制这七个部位对
强化脾主运化、升清、统血的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瑜伽主要采用下面五种瑜伽方式进行调整:系( 1 )调业 过着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2 )调食
矫正饮食习惯之异常,( 3 )调身 根据体位法(姿势)矫正身体混乱之气,( 4 )调息 根据呼吸法矫正身心混乱之气,( 5 )调心
根据冥想法矫正内心混乱之气。
(桑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