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瑜伽素食中医脾胃学 → 脾胃的病理变化 更新时间:2011-08-17

脾胃的病理变化


    脾胃的病机,指的是脾胃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也就是说当致病原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人体阴阳平衡、升降出入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并且暂时不能自行恢复的病理变化。如前所述,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升清,以升为顺;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所以,脾胃的病理变化也主要表现在脾胃的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障碍与失调,甚者可以引起形态的损害。常见的脾胃病理变化有以下几种

    1、运化失常

    脾主运化,一是消化水谷将精微运送全身;二是吸收输布水液,不使水湿停滞。如果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弱,则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的输布功能均可受到影响,精、津、气、血化源不足,人体的各个部位便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就会出现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不思饮食,四肢倦怠乏力,全身肌肉消瘦,儿童发育迟缓等症状。脾在将水液敷布到周身的同时,也将代谢后多余的水分,通过其他脏腑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平衡。如果脾脏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造成水湿停聚,可以引发腰以下浮肿的阴水证;也可以形成“水走肠间、漉漉有声”的痰饮证或腹胀如鼓、青筋暴露的水臌证。此外,湿邪留聚体内后,可以困扰脾土,导致脾脏运化功能的失常。

    2、升降失司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如果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营养不足,从而出现精神疲惫,身体无力,少气懒言,头晕头重,视物不清,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泄泻等病症。如果脾气虚进一步加重,非但不升,反而下降,可以出现腹腔内脏器下垂的脾气下陷证(又称中气下陷),临床上可以见到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及久泄等病症。

    3、统摄失职

    如果饮食不节,食滞胃脘,浊气不降可以影响到脾的升清与运化。反之,如果劳倦、忧思伤脾,脾气运化失职,该升不升,可以影响到胃的受纳、腐熟与和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泄泻等病症。脾统摄血,是指脾气具有包裹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如果人的身体过于劳倦,或饮食不节,或忧思过度均可损伤脾气,影响脾统血的功能,从而导致血液不循常道而溢出脉外。临床上可以见到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肢体无力,心慌气短,腹胀纳呆等症状。如果血溢于上,则可见到呕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证;血溢于下,可见到便血、尿血等证;血溢于外,可见血小板减少所导致的皮下出血;妇女可见漏下不止,淋漓不断等证。

   对于上述脾胃运化失常的病症,瑜伽也认为调整饮食生活是治疗疾病最佳的良药,其调整脾胃运化失常的步骤是“调食”。“调食”是依靠调整习瑜伽者的饮食习惯,同时调整身心混乱之气。总之,必须调整好习瑜伽者每日的饮食生活习惯,并强调饮食乃是迈向健康的第一步。 (桑田整理)

关联文档:脾主运化 升清、统血   脾胃疾病常见证化    脾胃的保健法   脾胃与四季相通    四季养脾胃的方法   饮食与脾胃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