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脾胃是消化食物的直接承担者,所以中医食疗对某些脾胃病有着特殊的显著效果。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说明了用药的同时辅以食疗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各类食物都需摄取。东汉时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大枣、茯苓、藕、莲子等补脾胃的食物。以后又出现很多论著,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等,都对食疗原则,食疗内容作了详尽的叙述。
1饮食与脾胃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就脾胃病而言,常可碰到因饮食不当而造成脾胃受损,或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例子。也常见脾胃病通过日常饮食物治疗痊愈的例于。故而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说明饮食与脾胃的相互为用关系,
(1)饮食的性味与归经
食物存在性与味的差别。性,指四性,即寒、凉、温、热;味,根据食疗本草学的归纳方法,也和药物——样,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这种性味分类主要来自感觉器官对饮食物的感受,但也含有理性的推测。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的,或能抑制、损害人体阳气的食物,其性是寒凉的,如西瓜、苦瓜、萝卜、梨、马齿苋等。又如具有滋补脾胃作用的羊肉、鲜猪肚、猪肉等,实际上并无甜味,但仍将其标为甘味。饮食物也存在归经问题,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应出来的效果,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得来的。如生姜、桂枝能增进食欲,萝卜、西瓜能生津止渴,而胃主受纳又喜润恶燥,食欲减退、津少口渴之症属于胃,故以上四物归属胃经。很多食物对脾胃的消化,吸收及糟粕转送有直接作用,如山楂、山药、莲子、菠菜、芝麻等,故饮食归属脾、胃经的不在少数。
(2)饮食合理与否对脾胃的影响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但是,饮食不规律,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则又常常成为导致胃病发生的原因。胃的功能就是容纳和消化食物,饮食因素是引起胃病的主要原因。能够引起胃病的不良饮食习惯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暴饮暴食
胃肠的活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形成昼夜节律,人们的一日三餐必须定时才能维持消化系统的昼夜节律不遭破坏。当饮食不规律时,胃的运动和分泌便会出现不协调,日久就会导致胃病。因此,饮食必须规律,定时定量,避免饥饱失常,暴饮暴食。
②狼吞虎咽
应该养成吃饭细嚼慢咽的习惯,尤其是对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更应细细嚼碎,若没有细嚼即咽人胃中,则会损伤胃黏膜而出现溃疡。现代医学认为,食物咀嚼越细,越有利于消化,同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唾液腺、胃腺、胰腺分泌,有助于吸收。
③过食刺激性食物
如烈酒、浓茶、浓咖啡、青椒、姜、 葱、蒜等。现代医学表明,长期饮酒或一次大量摄人酒精,可发生急性胃黏膜炎症。这是因为酒精破坏了胃黏膜的保护层,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糜烂。长期饮烈酒者,多患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浓茶与浓咖啡中含咖啡因较多。实验研究表明,咖啡因类物质能刺激胃的腺体,使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分泌增加,直接引起或加重溃疡。辣椒、生葱、生姜、蒜可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糜烂,所以患有胃炎、胃溃疡的病人应少吃或不吃为佳。没有胃病的人吃这些辛辣食物要有度,逐渐适应。
④过冷过热
多食生冷寒凉饮食,可引起胃及血管收缩,胃的蠕动和分泌发生紊乱,日久就会导致胃病发生。中医认为,过食生冷寒凉饮食,可以损伤脾胃阳气,因而出现胃痛、呕吐等症。进食过热的饮食,可以引起胃黏膜充血甚至糜烂而发为胃病。
⑤过食难于消化的脂肪食物
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厚味,可以影响脾胃的功能,造成食停难化。西医认为,脂肪及其消化产物进入十二指肠,能显著地抑制胃液分泌,这样就能造成消化不良,日久则会导致胃病。
⑥进食不新鲜、不干净及霉变食物
不干净的饮食进入胃中,可直接使胃黏膜呈炎症改变,出现充血、水肿。进食不新鲜或霉变食品还可以导致胃癌发生,如经常吃腌制的蔬菜、咸鱼、熏烤的肉类、用烟煤直接烘干的粮食、油炸食品,以及霉变的玉米、花生仁、豆类,则易引发胃癌。瑜伽饮食观建议习瑜伽者应尽可能少吃罐头、冷冻、防腐食品、精炼的食糖制品、咖啡,含酒精的饮料及蛋白质过多的食物故认为是人造兴奋剂,从长远的观点看,会使生命之气消耗殆尽。
总之,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暴饮暴食,不吃过寒、过热、过硬的东西,细嚼慢咽,注意饮食新鲜卫生,饮食清淡,多素少荤,少肉多饭,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是预防胃病最好的饮食措施。
由此可见,上述饮食与脾胃养生的互动关系与传统瑜伽的食物、饮食观所倡导的原则基本一致。
(桑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