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说人所吃喝的食物与水分,要依靠脾胃进行消化;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也要靠脾胃的功能来消化吸收,并将获得的各种养分输送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头面四肢,只是胎儿期(出生前)是由母体通过胎盘、脐带供给营养,而胎儿离开母体后,作为新生儿是通过吸吮乳汁的方式获得。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运行的血液由心所主,人的精神活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神”,也是由心所收藏。而心所主的血液充盈与否,可以通过人体的面部色泽变化表现出来。这证明,人体失血以后,由于血液不足,不能充养心脏和荣华面部,出现诸如心慌、面色苍白、六神无主等症状。患者经常出现腹部胀满,食后加重,大便泄泻,身体无力,手足发凉,不想吃饭等症状时,古代医家通过健脾胃的方法,使症状得以消除。所以《黄帝内经》认为:脾胃位于人体的腹部,可以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这些营养物质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供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四肢的肌肉也是靠脾胃所运输的营养物质来补充能量的。而脾胃在运送饮食物中营养物质到人体各部位的同时,又把人体内多余的水液运输出去。要判断一个人的脾胃功能是否健全,可以通过观察其肌肉是丰满还是瘦弱为标准。所以,当人体的脾胃虚弱时,就会出现不思饮食,饭后腹胀,身体瘦弱,四肢无力,手足发凉,腹泻等症状。
传统瑜伽观也认办,将构成人类之体质及性格的基本元素区分为三种类型,成为三基本元素。此三种基本元素具有“气”、“火”、“水”的特质,当三种基本元素失衡时会引起疾病,唯有依靠饮食,才能调整三种元素的过与不足。这种认知观成为了瑜伽饮食法之基础。(桑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