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禅与文化 →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1-08-17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影响

     在禅宗理论影响之下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学史、美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是明朝中叶以后的一些杰出的思想家,接过了“我心就是一切”的思想武器,开始怀疑一切外在教条的权威性,随着晚明时期市民思潮的兴起,而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禅宗成了当时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潮和浪漫洪流的推动力。

    宋明以来,理学笼罩和窒息了中国的一切思想文化,禁锢了人的生活、行动甚至头脑,造成了万成齐喑的局面。阳明先生王守仁继承宋代陆象山的学说,率先建立心学,打破了这种沉闷。王氏心学是披上儒家外衣的禅宗(人称“阳明禅”),以简捷的方式反对繁琐的理学。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实在是人人皆有佛性的翻版),只要致良知,便是圣贤之人(颇似顿悟成佛)。但他仍把“天理”置于“良知”之上。可是晚明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经济成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市民阶层壮大,使得社会心理同步产生了巨变。人们在禅宗、心学那里不是接受“天理”的束缚,而是接受了它强调“本心”、尊重个人思考的权威性的理论,接受了禅宗呵佛骂祖,否定外在经典桎梏的风气。既然“良知”在我心中,我心就是佛性,那么我心便是无上权威。就此打开了心灵之闸,放开了一股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

这股带有叛逆性思潮中的中心人物,无疑是那个“通身是胆通身识”、“浪翻古今是非场”的李贽李卓吾先生。他继承了王氏心学的积极因素,尖锐地批判了程朱理学以天理灭人欲,以伦常压感情的学说,甚至对无上的权威孔子提出挑战,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标准,创造出“童心”说,以“童心”为最高的美学标准。

    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或者“赤子之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焚书》卷三),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学了儒家的东西,“童心”就丧失了,人就成了“假人”,言便成了“假言”,文就成了“假文”。只有保持“童心”的纯真,才能写出天地间的至文。而挣脱传统世俗的观念的束缚,从自身的性情阅历出发,写出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真实见解,这便是童心说的实质,文艺之可贵就在于各人表达这种自己的真实,而不是代圣人立言的道学,以此肯定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价值,这位最终披上袈裟的“李和尚”赞赏《水浒》,并特别称颂其中“率性而为”的英雄好汉,如鲁智深、李逵及在战场上敢于“做光”即调情的矮脚虎王英等等。

    李贽的童心说,包含着个性解放的要求,集中反映了晚明出现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思潮,而以他为中心,汇集成了浪漫洪流,对于明清美学,特别是小说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在这股浪漫洪流中,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以情抗理,为了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艺术家可以突破常规,创造理想世界,“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牡丹亭论题词》)。公安派三袁兄弟则提倡“性灵”,其作品描述日常,直抒胸臆,平易近人,反对做作,而开一代新风。短篇小说集“三言两拍”更是把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因商业繁荣而被腐蚀得千疮百孔的封建社会,作了淋漓尽致的描摹,市井小民成了主角,是赞赏称羡的对象。公然认为“好色”、“好货”(爱钱)仍是正常的欲望。说穿了,就是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不要乔装打扮,遮遮掩掩,人为强抑——这其实就是“童心”,就是“率性而为”。

    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和三袁兄弟的“性灵说”,都包含着个性自由、感情解放的作用,对传统的“温柔敦厚”的儒家“中和”美学思想是一大冲击,这不但在当时,且对清代小说,甚至“五四”时的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如果以“唯心反动,唯物进步”,这种贴标签式的先验原则去评价禅宗的功过,或者用“精神鸦片”作为套用之语,固然简截方便,但并不符合实际。

    当代佛学大师南怀瑾在《禅宗与南宋理学》一文中认为,“(如果)佛学不来中国,隋唐之间佛学的禅宗如不兴起,那么儒家思想与孔孟的‘微言大义’可能永远停留在经疏注解之间。”不会有理学,心学,更不会形成我中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禅诗“、“禅画”,这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将是多么地寂寞。

     就现实而言,禅宗同样可以发挥较大的思想作用,在这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迄今还在进行的改革开放运动中,最早,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号召的,现在这“一部分”之外的人,明显地感到心理失衡。而更严重的,是在以计划经济为模式的大一统价值观念系统崩溃之后,并没有自然地建立起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体系:无庸讳言,现在真正棘手的不是物质的后遗症,而是精神的后遗症。中国目前除了信仰危机之外,还陷入了道德危机。

    也许,禅宗所开发的那可以包容一切的“清净本性”的内心世界,可以对目前的道德复苏活动有所裨益。对待万事万物都“任其自然”的思想,能够帮助心理恢复平衡;尊重自己内在理性的认识,能够帮助建立一个遵循规则的社会;那否认外在教条的权威,不要偶像崇拜的信条,使得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可以拒绝任何邪教的诱惑。……(瑜伽经典《博伽梵歌》(6.2)也告诉我们,修习瑜伽术静思的人一定要控制心意。"克服心意,心意便是最好的朋友,克服不了心意,心意便是最大的敌人。"瑜伽红尘注)

     马克思曾经给予审美活动下过这样一个结论,“(人类)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此定义出发,禅宗理论实在是一个可供开发的思想宝库。(本文作者:胡中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关联文档:禅宗与中国文学    禅宗与现代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