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几点描述与传统瑜伽观及实质性的修习过程大概只接近大约20%左右。我个人是不建议将瑜伽术定义在现代认知的框架内而应以传统瑜伽“零”科技模式下去觧读,不然就有可能,不是将瑜伽最终表达为现代形体操,就是迷失于名词和术语间。
我个人也认为正确的认知行为,应立足于对人蓬勃生命力领悟的实证观之上。我们还应深知古老的瑜伽术还得以风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年代里,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代人对人越来越不适应高科技生活的反思结果。
上文之所以此般阐述乃是基于你现在的认知方式而言,目的只是为了提供个可能理解的量化平台。但,这与你平日到庙里算命在可具体操作的本质上有所不同,这是个可化为具体感知的练习,而庙算的大多归于宿命去了…。
在国人修行文化中,也有关于解决类似你目前所处困境的形象表述,这就是所谓的鲤鱼跳龙门。若能跳过去你就是神仙了(摆脱业力的控制,不然你此生就有可能以现生存状况,终此一生),若跳不过就只能成为餐桌上那条普普通通的鲤鱼罢了。在这当中的何时跳、怎样跳、从那点开始跳……,就取决于当事人的能力与智慧了。
另,在实施上述练习中也要做到不盲目相信瑜伽及教练之说法,只是相信如果方法得当,做得更好可成为可能,且明智地看到我们生命表达不充分及烦恼根源之所在,并与之进行广泛领域的对话,有信心地开始修行,而且在修行时亲证瑜伽之真理。由此获得一种在人生发展上具有广泛认同性的再出发能力与智慧,去参与社会的共建共享活动,并从中实现人生多种目标之初衷。
上述修习方式是基于本身存有较严重的身心障碍,及对未来有所渴望又或者说是寻求生命最佳表达的人,才需行深这方面的练习。过居家生活的人练下形体操活动下筋骨、放放松就可获得常人所理解的健康标准了,不必深入修习,毕竟这种练习需满足一定的实施条件的。还有这不是人人都适合这种“宊变”方式的练习,譬如你朋友智贤身心就不存上述特征,也就无从实施这种不对称练习方法了,即这是个因人而异的瑜伽修行概念,而不能人为去扩展它在人群中的应用范围。
由此亦窥视,尽管上天弄人,但人若不自绝,天是无绝人之意的,只是将解脱之门深藏异于他人而己。致于你今生能否就此得以超拔,就取决于你现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应对了。(桑田 于广州禅修工作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