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瑜伽丽人人文素养 → 人与美:人体艺术琐谈 更新时间:2011-08-17


人与美:人体艺术琐谈

    有了人体艺术,还要有人体艺术的欣赏者.

只有人体,不是艺术。

而我们的造型艺术中不应该没有人体艺术。

正如我们说“文学是人学”,人是文学的主体:人也是艺术的主体,美的主体。

艺术表现自然的美,社会的美,表现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作为主体的人的美,包括人体美。

人体是自然界的最高创造物。人体美则兼有自然美和社会美两方面的属性。

人体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基本上是个缺门。

现在开始认真填补这个空白.这是继刘海粟、徐悲鸿诸大师的开刨之后—次新的突破和探索。

引起多样的反应,招致困惑、怀疑,罟骂都是不奇怪的。

对于《红楼梦》这样—部书,鲁迅在1924年就曾深刻地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事……”

人体艺术展览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这些不同的观众各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展品.那是要分析的。

因为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上长期来封建思想禁锢很深的国度,一般审美能力特别是对人体艺术的审美能力受到局限,也是不足为奇的。

很难想象—个不能欣赏抒情诗,从感情思想层次去领会作品的意蕴.而只能粗读叙事性作品.满足于故事情节,尤其是热中于凶杀与色情描写的读者,能够对人体艺术作真正意义上的欣赏。

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欣赏一般风景画、静物画以至仕女画,从而得到美的愉悦.却只能对“月份牌”上的美入画喷喷叫好的人,能够从审美的角度看人体艺术作品。

一个不能以自己的心灵感受美为何物的人,对人体美的感受只能是低层次的、残缺的,甚至变态的,即把肉感当作了美感。

例如,柳青《创业史》中的一个猥琐的人物,好像是个年轻的农业技术员,常常到卫生宜传站去看女性生理模型,使性饥渴获得某种满足。他要的自然不是人体美,而只是女性的人体。

又如,某省—个文化工作负责干部,在“文革”后期经常埋身在书库里,人们发现他只是在翻看人体的画页,联系他平时的精神面貌,大约也只合用—句冯乐山式的语言,叫作“饱餐秀色”吧。

因此,我们在创作人体艺术作品的同时,不能忘记,还要造就能够欣赏人体艺术的观众。当然,这不仅仅是美术界的事情。

音乐,只是对于“音乐的耳朵”才是存在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多么好的音乐也只是别样的东西。

人体艺术也是一样。

如果不明白今天的观众中,有的是看新鲜、看稀罕的好奇的人们,甚至也不乏衣冠楚楚,但如鲁迅说过的能从小腿一路联想上去的人们,那就是不谙国情,脱离实际。

了解并且正视这一点,我们就会把在社会上普及美育、提高观众的—般文化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当作一件长期的严肃的任务,不为某种一时的轰动所迷惑.更不会重蹈什么“风”、什么“热”的覆辙了。

艺术中人体美的精神内涵

人体艺术是表现人体美的。

对于人体美,正如对美和美感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角度上,作出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这里着重指古典的写实风格,造型艺术作品中的人体美,因为在抽象的或其他现代派艺术中,人体作为艺术语言,有了完全不同的表现和更加广泛的视觉效应远远超出了人体美的范畴,在这方面,我的观点可能被认为足过时的,人文主义的,但我以为,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补民主的课、补商品经济的课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补人文主义的课也还是必要的。

从根本上说,艺术是人的需要,是人表现自己的需要;艺术又是人的精神创造力的表现,是生命力的表现。因此,艺术创造,归根结蒂也可以说是生命的需要。

在人类艺术创造包括人体艺术所已达到的全部成果的基础上,我以为,应该说人体艺术是通过自然人的形体具象(包括神情、体态即形体语言),表现社会人的精神追求。

我们不是常说人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了神么?在我们熟悉的希腊神像雕塑例如维纳斯、阿芙罗底特和阿波罗等的身上,寄托着当时人们关于美,关于健康、青春、爱情、智慧、勇敢、孔武……的审美理想。古希腊的神像人体艺术是理想化的人的形象的画廊。现世的人们驻颜无术,人体艺术的生命水存;在现世生活中得不到的,在人体艺术中实现了。

美的、健康的肉体和精神的完满的结合,理想的生命状态,这就是古希腊雕塑的经典意义。

对神的欣赏,-也是人的自我欣赏,自我炫耀,这是对浸透审美意识的理想的追求,美的欣赏,美的炫耀。

人类随着生产力和自身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对自身的审美标准,就逐步结束了初民伴随祖先崇拜而在图腾和其他符号性形象中突出性征的阶段。

从性的炫耀到美的炫耀,标志着人的精神的发育和成熟。

后来,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继续把他们的精神追求注入人体艺术的创作;把生命的各种状态

赋予他们雕刀和画笔下的人体。

有的处于和谐圆满之中。

有的正在积聚力量,引而不发.

有的安恬。

有的躁动不安。

有的痛苦地扭曲或者角逐肉搏,

有的甚至枯竭,如干瘪的《欧米哀尔》。

再不仅仅是人类的自我欣赏和自我炫耀。更多地渗入了创作者对人类静观和审视的成份。

然而不管什么题材,那些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无不寄寓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体现出鲜明的审美评价。

在人体艺术作品中,一般的社会生活抽象了,淡化了,但作者对于人俾背后的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往往也反映厂善与恶)的判断,并不是杳茫不可及的。

美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艺术的最高任务是美的创造,美的启发,美的感召。

而没有精神自由就没有艺术创作。

精神自由,就是人的精神力量最大限度的张扬,对社会和人自身更加健康、合理的发展的向往和信念。

人体艺术所包容的美感,无论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甚或以丑为美,都是对人体这一感性存在,对它所固有的美的发现、发掘,并以理性加以节制、提高、升华的结果。一个敏感的话题

在我们这里有两个传统的话题,都属于敏感区,习惯上是要尽量绕开走的:一个是官,一个是性。

人类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表现,绝不限于性的活动(如时下某些文学作品所显示或暗示的),这是不须论证的。然而,无疑的,原始生命力的范畴不能排除性,在先民那里,性器官还曾经作为生命创造力的象征。

不但原始艺术遗迹中有着分明的记录,如我们新发现的新疆岩画和久为人知的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等等。而且,从有些流行至今的舞蹈中也可以看到性炫耀、性引诱的胎痕,证明这是除劳动和宗教以外另一个艺术的起源。而由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与祖先崇拜不可分,祖先崇拜又与性不可分,何况还有神人交配的观念,所以即使单是说宗教活动是艺术起源之一,实际上其中也羼杂着性意识的成份。

一般说,人类告别原始社会,也就出离原始艺术的性意识氛围,逐步形成了审美意识。但是,审美意识中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性意识的影响。

以文学为例。在这里我不是指那些如明清民歌、话本小说中的例子,而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从无名氏的《江南可采莲》到陶渊明的《闲情赋》。

更为人们熟知的,像牛郎织女故事。牛郎在织女下河沐浴时藏起她的衣裳,这一个情节在千百年来把袒露视为淫邪、认为恶不容诛的中国官方和民间观众那里,竟然得到宽容,翻于众以演于舞台是很值得从社会心理包括审美意识方面加以研究的。

然而对于人体,完全摆脱了性意识的审美意识,属于审美的更高层次。

在这里,我想引用浙江女诗人楼奕林《半坡姑娘》一诗的上半首。诗中涉及人体雕塑《半坡姑娘》和人体画《泉》(安格尔):

她用鱼纹尖底陶罐汲满水/向棕黄的土坡走来/轻轻地一移步/贝壳项练发出金属的响声

她是那样的美丽/惊得风也停止了呼吸/她是那样的纯洁/像五月夜空里的星星

安格尔知道她是谁/偷偷把她画入了《泉》/(只是删去了兽皮裙子/没有遮掩,显得更纯美)

她可不认识安格尔/自顾向着棕黄的土坡走来/嘴里哼着远古的歌/只有云彩能够翻译

在非审美的眼光看来,全裸的、性征一无掩蔽的人体必然形成性刺激。

而在这首也可称为纯美的诗里,评价《泉》中的少女“没有遮掩,显得更纯美”,这是超越了性意识的审美态度。

那末,在今天的人体艺术创作中,就必须把性像邪恶一样干净、彻底地放逐,才是道德的吗?

我不这样看。我们不是清教徒,也不是道学先生。

自然和社会中所有的,人类生活中所有的,无不可以付诸艺术表现。

自然,要考虑到造型艺术的特点。在人体艺术中表现性爱,应当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

重要的是:把性爱和性刺激区别开来,这既是指人体艺术表现的题材,又是就创作的动机和果的统一而言的。

孤立地谈感官刺激、性挑逗,是没有确定的界限的。对于一个看到胳臂想小腿、看到小腿想大腿的人来说,无往而非刺激与挑逗:对于一个饥寒交迫、惊惧惶恐或垂死病中的人来说,一切性的吸引都已不复存在。

性爱是自然人的本能,如同饮食一样。所谓“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刁欲存焉”。

没有单纯表现饮食的:只有果戈里《死魂灵》中关于饕餮汉的描写,陆文夫《美食家》中关于美食家的描写,张贤亮《绿化树》和王若望《饥饿三部曲》中、关于饥饿的描写,这些描写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都不是外加的,也是无法剥离的。

同样,不能设想抽掉社会意义的单纯的对于性爱的反映能够成为艺术。春宫画则甚至算不上性爱的反映,而只是性交技术的图式。

孙犁小说《风云初纪》中有一段关于男女主人公在夏夜田野上肉体接触的描写,被人称道不是偶然的。在那里没有猥亵,没有溶盐赤酱,却以环境和种种暗示造成一个美的意境,使人感到这是青春和爱情的契合,是顺乎自然、合于人情的,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种效果来自作者美的情操,也是归功于艺术的节制。

另一个例子则相反。鲁迅有两句讽刺诗:“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据{鲁迅全集》注释,说是影射章衣萍的,章在《枕上随笔》中说:“懒人的春天哪,我连女人的屁股都懒得去摸了”这自然是不折不扣的恶札。如果这也算文学的话,这不是我们所要的文学。

这两个例子都选自文学或准文学作品,但我以为对于人体艺术创作尤其是涉及性爱题材时,也不失其借鉴或鉴戒的意义。

几句赘语

不是说人应该一切都美么——身体、灵魂以至服装?

看了那些美好的、表现了人体美的艺术作品,也许我们惊讶的不是上帝的创造,而是人的崇:高和尊严,由衷感到我们应该让自己、让生活、让世界更美好,值得为这样的理想献出一份力量。

看到圣女的受难,佼好的女儿遭到的厄运,我们也许会体验到因美好事物受到摧残的悲剧所引起的愤懑与不平。

而看到另外一些人体,我们也许会联想到“虽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的自嘲或惋惜,尽管这可能并不是画中原有之义,更未必是作画者的初衷。

作为造化之功的生命——人及其肉体是圣洁的,人体艺术也是圣洁的。

要准备有人向人体艺术泼污水,也要看到必定会有的出卖画笔的人玷污了人体艺术。

人体艺术以人的肉体为对象,但作为高层次的审美对象,它要唤起的是美感而不是肉感。

这就够了。

应该继续60年前开始的启蒙。

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启蒙,也是美的启蒙,道德的启蒙,科学的启蒙。

完全不必向美术家们去唠叨:应该画什么,不该画什么;应该怎么画,不该怎么画。

唯一应该的,是相信广大的美术家包括人体艺术作者们的创造和良知。

人体艺术有自己的规律。

人体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着又不断突破着自己的传统。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美术家在人体艺术创作的领域起步赶上去,但绝不会是步人后尘亦步亦趋,而会努力向世界美术史作出自己的贡献的。 (转贴 编辑)

关联文挡:艺术人生艺术人格的形成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