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我的梵唱教学日记 → 目标迷失缘于轻道重技更新时间:2011-08-18


目标迷失缘于轻道重技

想我初次与这位学员的交谈中,就曾真接了当告诉过他:你剩下的全是聪明而不见智慧了。也是基于此评估并针对学员的个性及整合了其学习的动机,在随后修习过程中,我反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阐述了,若一个人将技法(聪明)发挥到极致,往往是物极必反之时(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从学员这次以一位弱者身份与强权的博弈中,不是优先选择不战而胜的策略把强权纳入道中,做通盘的考虑,进而将可能的负面因素进行一一化解为各得其所;而是尚崇技法与强权对抗,这无疑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除无助际遇之外,这样的行为态势只能令日后仕途更不容乐观。可见学员在修习中将教学所强调的全都随风而去……,致于这风中是否有醍醐在其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就取决于人的心性了。但,我想若留下痕迹,其际遇不致于如此这般了,乃人力不敌业力,随风而去也是命也。

修行本是参禅悟道的过程却被学员修成废道兴技而不自知。据说,玄奘西天取经时,濒临绝境得一僧人传授《心经》而绝处逢生,后来玄奘为了挽唐太宗于病危时,也曾授之《心经》却无力回天。此乃心性造化也,非授者能为之。我想在日后教学中该回归上师瑜伽的,教育需因相应心性之说法,不然什么锦囊妙计不是被当作连白菜价都不如去贱卖,就是被其技法篡改得面目全非,毫无实质贡献价值可言。

求人之权或利是个系统工程,既然是个系统工程,操盘手就必须有能力照顾到各子系统的合理需求,而具有这种功能的是道而不是技法(术)

技法只迎合了系统发展中某个子系统的阶段需求,欠缺道的统领将会造成系统的不平衡,甚至崩溃。而学员显然对身、心、灵与道、法、术及报身、法身、化身之亲证与灵活应用还相去甚远。

修行学强调的是系统的和谐及整体观,实现这一整体观要求操盘手必须具有局部则整体(色不异空),整体则局部(空不异色)的空间思维与掌握能力(空中无色),佛学术语则是圆融通达

在家族人文及财富创造的现空上:技法造就的是富不过三,而道可使之代代相传。

形而上意味极浓的传统修行之“道(对应器官是:心)”,传到信奉现实主义的时尚人后演变为“技(对应器官是:脑)”,是必然发生的事。这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成功的消解和改造,体现了现代人特有的生存智慧,对于身处不择手段适者生存的商业环境而不致沦落为强者盘中餐,便捷走上小康生活之道,具有未雨绸缪的意义。

然而过于迷信技法,也会带来另一个陷阱。技法这种东西纵然再高明,再精湛,毕竟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如果目标是错误的,大方向是错误的,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技法,也无济于事。或者说,技法越是精湛,越是无懈可击,造成的后果就越严重,越不可挽回。一个骨子里轻道重技、处处以急功近利为立足点的修行人,在生存竞争的非常关头,受技法万能的迷惑,一叶障目,迷失于局部的、暂时的现象,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往往会作出错误选择。近代日本不择手段,将技法发挥到淋漓尽致成功偷袭珍珠港,却成了日本最终惨败的开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像学员这样一个吃苦、勤劳、精进,又在职场上占有物质待遇优厚的先机,只要在修行中不犯方向性、原则性的错误,肯在心地上下功夫,力行六度,完全可以在仕途上成就更多。问题是,他能做到这一点吗?(桑田 于瑜伽红尘广州禅修工作室 )

 上一页    下一页

关联文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