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层面:若在展开以身心为禅修的平台上亲证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个将生化语言转译为修行语言的过程)”女性就可以呆在家中打造其艺术品公司了,但对男性而言这还不够,因为男性永远在路上而不是在家中,只有获得“空中无色”的透彻智慧,才能扫清“色障”而一路走好。言至于此,我想再次提醒学员的是,别忘了,瑜伽的核心价值是基于开发人类无上智慧而设计的(注意智慧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聪明则不然)。
空与色的关系是相生而不是冲突更不是相克,因而在修行(空)与工作(色)中应充分理解、体现到这一点,并以其作为评估修行的基准。不然走偏而不自知。
在修行路径上,应是指向己知的空,而不是指向未知的空,也就是说向着成就人间菩萨而不是什么未来或者说彼岸佛菩萨为前行目标,除非您自视拥有上上智慧根,就另当别论。
物质层面:
空是万物处于生生不息的原生态之中,色是空生的体现,空是色处于不息的永恒状态。由此可见在瑜伽观的自然法则中是不存在常人所理解的空的。换言之,若这种空不是从透彻色的本质而来,那就是常人讲的空。
智能层面:
对于基于实现仕途为目的而习瑜伽者而言,将空只实证至纯粹的物质层面(原生态的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基于人与社会因素之整合亲证其智能层面的功用(从这种练习平台收获的,可直接应用于工作中,无需再转译),要实现空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到智能层面的提升,就必须在修行中切实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修行不能离开工作、工作亦是修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您亲证的空是从透彻色(人与社会)的本质而来,果真如此,它便赋予您一切时中皆拥有超乎常人之警醒与洞察力,当然打瞌睡时有例外,这亦是生命中一种智能因子。唯有历经这一智能整合过程的空,才能有效应用到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中,进而实现初衷,成就更多。
至善的修行,应是在红尘滚滚当中照见其空的本性,又能利用其来驾驭并美化红尘,而在这一过程中修行人犹如一朵莲花纤尘未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经》所云的“是故空中无色”那份大乘风范!
修行重点建议:“般若波罗蜜多”在文字极尽精炼的《心经》中,尽可容忍其反复出现五次,足见其在《心经》中的重要与必要性,其每一次都不会是简单名词的再现,而是对般若结构层面的揭示,要深谙其总持之终极性的修行特征;“观音”与“佛”的具体解读,要作到因人因时(与时俱进),灵活把握其意译与信仰解读的各自不可替代性修行价值;建议你的修行指南版本为:心经+阴符经。
注:若觉得还需补足之处,可自行完善去,这种理论整个网都是,不难查询。但对那些基于不食人间烟火的解读方式,需注意其适用性范围。就算是基础性的理论也需作好因人因时的理解。其实在佛说的当中有很多言论皆是因人因时的,但后人在阅读时,往往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在瑜伽红尘课程的设计中更多的是因人实质需求而解读的(不对称学习策略)。我个人认为,在阅读人类古老修行文化时,确不应徘徊、迷失于述语与名词间,而应建立在对人蓬勃生命力领悟的实证观上。(桑田 于瑜伽红尘广州禅修工作室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