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禅学基础 → 禅定中的病态心理更新时间:2011-08-17


禅定中的病态心理

  作为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之禅定,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这些效应为许多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所证实,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可用心理学、超心理学和人体科学等方法予以观察研究,解释其机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一些成绩。若修习不当,禅定也可能发生有害于身心的效应。

  修习禅定进程中,既可能产生益智开慧、优化心理结构的良好心理效应,也可能发生心理失衡、烦恼增盛、精神错乱等有害的副作用,导致心理、精神上的种种弊病。《文殊问菩提经》云:‘禅定有三十六垢。’【转引自《摩诃止观》卷十七,《大正藏》卷四六,117b。】垢,指障碍、弊病,包括有害的副作用。禅定的负面效应,大多是因不善如法调摄自心、不理解禅定中的身心变化并对正确处理方法无知而造成的。对禅定中心理的种种不良变化、变化的机理和处理法则,佛教有详悉的论述,列举了多种治疗精神性禅病的方法。

依据瑜伽经,参照现代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汲取科学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指出作为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的禅定,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可以优化生理结构,健身益智,并具体探讨了禅定不同阶次的身心喜乐感受。禅定还具有益智开慧、伏断烦恼的积极效应。但如果修习不当,则可能产生烦恼妄念增盛、厌世及难以入世、情绪过激与心理变态、‘魔事’与境界光影的错认等病态心理。对此需要正确的方法来对治。

佛典中所说禅定中可能导致的病态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禅定中烦恼妄念增盛的病态心理

禅定中厌世及难以入世的病态心理

禅定中情绪过激与心理变态的病态心理

禅定中走火入魔的病态心理(转贴)

关联文挡: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