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及难以入世。观察世间苦空无常,人身不净,以期超出世间,是佛教、瑜伽禅定尤其是小乘禅的突出特质。就其超出生死轮回的宗教趋求而言,佛教、瑜伽禅可谓效果昭著。
但修习佛、瑜伽教禅尤其小乘禅,若把握不当,也可能使人消极厌世,一味遁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世俗社会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对现实看不惯,失去社会责任心,难以与社会合拍,难以与普通人和谐相处,丧失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导致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紧张,可能因此使自己心理失衡,性格乖僻,甚而以自杀了结。
《杂阿含经》卷十三富楼那禀告佛:有佛弟子因厌患身体,‘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以绳自系,或投深坑’【《大正藏》卷二,89c。】。同经卷二九载:佛住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诸比丘修不净观后,极厌患身体,以各种方法自杀,或请求别人杀死自己,有一外道鹿林梵志子受魔所惑,持刀杀死自愿一死而得解脱的比丘六十人。
佛从定出,知道此事,乃教众比丘修没有厌世自杀副作用的数息观和十六特胜观。又如南传佛教禅法中的食厌想,修习不当可能伤胃厌食,损伤身体。
当代美国人杰克.康菲尔德(JackKornfield)于1967年赴泰国巴蓬寺随阿姜查(Ajahn
Chah)学习南传佛教传统的内观禅五年,对自己的定境和内观能力感到某种程度的满意,自己觉得能止息烦恼,但当他离开共修环境而回到美国后,却发现自己对人际关系怀有莫大的恐惧心理,用学得的定慧双修方法也未能得到改善。这种情况,在今日的不少
瑜伽者中大概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感。
佛教对此并不乏对治之道,如修十六特胜观、佛身观等,观想悦意境物,就有对治修不净观引起之弊端的特效。修四无量心观和大乘的菩提心、禅宗
、瑜伽之禅、密乘的本尊法等,为对治厌世病的良药。大乘世间、出世间不二,‘佛法在世间’的思想,及在社会生活中力修六度四摄的积极精神,尤其是当今佛教界弘扬的人间佛教,提供了针治禅修者难以入世的良方。(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