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瑜伽素食瑜伽饮食观→ 概述 更新时间:2011-08-17

概述


    食品及饮食方式在传统瑜伽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食品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人的身、心、灵状况,饮食不当,也不对饮食原则进行必要的了解及遵守,会逐渐对个体身、心、灵产生不良的影响。

    续而不良的饮食习惯 应是其生理、心理、灵性综合层面缺乏醒悟的外在具体表现。因此,其人生也自然而然的无法称心如意。这就是瑜伽食物观。

我们正是基于上述认为,食物的性能和饮食方式对个体身心健康及行为模式有极端的影响作用,有不容忽视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认为,瑜伽体系对食物及饮食方式与人身心健康的互动作用的认识与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基于此认识和充分考虑到天、地、人因素及国人的思维方式,并顾及容易理解 、接纳为原则。为此,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再系统性学习与我们认知方式不同,内容却一样的瑜伽饮食理论(除非您是研究瑜伽的学者)。习瑜伽者只需在食物和饮食行为上加持国人传统的饮食及中医食疗理论便可,且更迎合国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另,基于国人传统饮食行为大多都是建立在中医脾胃学理论之上,所以我们认为您有必要了解其相关的理论,方可确保指导饮食 行为的正确。因此,本站在《瑜伽食品》主题的内容按排上分别对传统瑜伽和中医学的相关知识都做介绍,以迎合不同的需求。

中医药与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而达至完善。祖国医学认为:医食同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饮食疗法。食物也是药物,用之得当,不仅可起到旺盛体能,焕发其精神作用,也可以治病,达到营养机体,保持或增进健康的目的。

    关于饮食疗法,早在我国二千多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都有记载,其中包括食物的性味,饮食与人体五脏的关系,饮食与一年四季季节相应的变化等等。《黄帝内经》中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四时调摄的基本原则。自然界在四季中有春温、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这变化影响到人体,就表现为春夏阳气渐旺,秋冬阴气渐长的变化,具体到人体五脏六腑,即是肝胆属木与四季中的春相应;心与小肠属火与夏相应;脾胃属土与长夏相应;肺与大肠属金与秋相应;肾与膀胱属水与冬相应。它们之间是相互为用的,而又遵循相互平衡这一原则,这是一切事物盛衰的根本。

    总之,一年四季之中,应该如何才能达到调养滋补相对应的五脏六腑,达至强身美体,防病治病的目的,这就是食物板块的主题目的。

    1.辨证食疗

    祖国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饮食治疗也同样如此。因此,根据个体体质的需要选用适宜的食物是保证健康的关键。否则,服用不当照样伤身。

    2.熟知食性

    食性,即食物的性能,和药物性能一致,也包括气性、味、升降浮沉、补泻等。食物“气”或“性”与药性“四气”之说相一致。古人按寒、凉、平、温、热基本上把食物分为三大类,即寒凉、平、温热,平性食物居多。从生活与临床应用食物经验看,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温热食物有温经、助阳、活血、通

络、散寒等作用;平性食物寒证、热证均可应用,尤其对那些虚不受补、实不敢泻的病人,更加适宜。

    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具体口感味觉,概括为五味,即酸(涩)、苦、甘(淡)、辛、咸。酸味食物能收敛,固涩,生津;苦味食物能清热泻实、燥湿;甘昧食物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行气,发散,止痛;咸味能软坚散结,滋润潜降;淡味能淡渗利湿。食物的升降浮沉性能是指食物在进人人体之后,由于其食物不同,故能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等作用,来祛除一些在上,在下,在表和在里的病邪,以及纠正一些病势上逆或下陷的偏局,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食物性能的“补”、“泻”概念,是指食物的补虚和泻实两个方面,这也是食物的两大特性。

    3。因人因时因地

    食物在日常生活及临床上还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这也是中医疗的具体体现。

    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体质特点,所以选取食物上应因人而异。男子多宜滋补肝肾,女子常宜补气血;体强者宜平补,体弱者峻补;青少年不宜热补,中老年应常滋常补,平补久服;阳虚者宜温补,阴虚者宜清补;寒证忌冷食,热证忌辛燥。适应季节。春季养肝,饮食宜疏泄清散之类,宜升补,则肝气调和;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喜凉,在脏属心,宜选择清凉去暑之药膳,宜清补,则增液利汗,清心健脑;秋季气候渐凉,天高气爽,在脏属肺,宜饮甘寒养阴生津之药膳,宜平补;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浑藏,在脏属肾,宜选祛寒温里滋补药膳。因地而宜。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南方炎热,多雨,潮湿,宜多食清热,燥湿之品;北方严寒,少雨,干燥,宜多食温补、滋润之品。许多地区的饮食习惯也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形成,体现了中医在饮食方面的特色。

    4.注意饮食宜忌

    选用中医食疗药膳达至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是国人最乐此不疲的饮食方式,但您也有必要了解药膳的制作与服用应当注意一定的禁忌。

    ①药物与药物的配伍禁忌:一般不宜把药性寒热不同的药物配在一起使用。

    ②药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药物与食物均有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苦酸咸五味之偏,只不过是药物有毒,其偏尤甚,食物无毒,其偏亦微。由于药物与食物所含成分不同,某些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相互作用而产生对人体有害或不利于人体吸收的物质,从而有碍健康或降低药膳的疗效。

    ③食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各种食物的所含成分和营养素也愈来愈为人们所了解。所以在药膳制作过程中,除要了解各种食物原料的性、味及其偏人何脏腑,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食物原料含何种成分及何种营养素,哪些成分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不利于人体的物质或产生原有营养及治疗成分的破坏,在参考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来制作和服用药膳,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④不同疾病的饮食禁忌:服药忌口,是中医药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服食药汤亦同样如此。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疾病性质决定的药物和食物禁忌,如素有热病或热病初愈者忌食辛辣和大热食物及饮酒等,脾胃虚寒证忌食生冷寒凉食物等。二是某些疾病忌食某类食物,如黄疸、腹泻忌食油腻类食物;失眠患者忌食胡椒、青椒、茶等刺激性兴奋性食物;疮疡斑疹、皮肤病等忌食鱼、虾、狗肉、羊肉等腥膻类食物及辛辣食物等。此外,尚有一些特殊的食物,如荞麦、豆芽、鹅肉等,易蕴生湿热,引起一些旧疾复发,故对痰热内蕴的哮喘患者及皮肤疮疡癣疥类疾病患者应尽量忌食而避免诱发。

    ⑤孕妇和产后食物禁忌:孕期及产后,母体处于特殊生理阶段,饮食调养有着重要意义。妊娠期,母体多表现为阴虚阳亢状态,应忌食辛辣、腥膻之品,以免耗伤阴血,可进食甘平、甘凉、补益之品;对妊娠恶阻者应避免进食油腻之品,可食用健脾、和胃,理气之类食物;妊娠后期应少食胀气和涩汤类食物,如荞麦、高梁、红薯、芋头等。

    孕妇产后多表现为阴血亏虚,或瘀血内停等症象,且需以乳汁喂养胎儿。因此,产后的饮食原则应以平补阴阳气血,尤以滋阴养血为主,可进食甘平、甘凉类粮食、畜肉和蛋乳类食物,慎食或忌食辛燥伤阴、发物、寒性生冷食物。

    5.正确的制作方法:由于药物与食物的特性,因此在制作药膳的时候,正确掌握其制作方法,便能达到药物与食物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溶于药膳中并尽可能地不破坏,使药膳既美味可口又能发挥最大的 强身治病作用的目的。本课题余下的内容中我们以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应一年的季节变化,用中医辨证及瑜伽在这方面的理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供广大读者参考。(桑田)

关联文挡:瑜伽健康饮食规则    瑜伽倡导的饮食习惯    瑜伽食物的属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