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禅修的止观修行是一种专精而深细的身心磨练,整合、优化、提升乃至开悟的法门。因此此法门中种种方法的应用上,都不可能一蹴而成,有时也必须克服及解决许多问题及障碍,才能渐次完成修行目标。
我们的身心在平常的状态,也已有了粗与细的不同。一个身体状况粗的人,即是身体健康较有问题,心理较粗的状况则显示了情绪上的不稳定、心智的幼稚、思考上的肤浅、行为及言谈上的粗俗,还经常喜欢胡思乱想、妄念多而杂等等。身心较细者则生理较健康,心理平衡、稳定、深细思考,心智成熟。
但无论如何,平常的身心状况真正从修行角度来看,仍然还是较粗的,即使是身心较细者,因其思考层面及资讯来源仍然从外在的种种境界,通过五根的接收、传达而来,故若不能让心调得更深细,其状况仍然是不够细的。何况在平常身心即呈现为粗状况者。
瑜伽术禅定的修行方法即是在将粗调至细的一个过程,并将身心在整合、优化后能安住于较细较深的境界,并依此身心状态来面对生活,处理种种的事务。在调整的过程中,从粗至细,层层深入,间中会有种种因身心的状况在调整中出现的反应。这些反应有正也有负,正面的反应显现了修行深入的顺畅及进步,负面的反应显示了身心种种障碍,包括了病况,潜伏性的伤、病,及内脏的种种问题,心理上的不平衡、压力及种种恶性心理作用及以往恶业造作而潜留下来的业力。
正面的反应使我们在瑜伽修持时更进一层,或增强信心,但也切不可贪染于此,否则也将形成境界上的障碍。因染于此则不舍,不舍则不能再向前进了。因此即使是如此好的反应,也当在醒悟后,将之舍下,以求形而上的提升态势。(
转贴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