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观认为人的痛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欲的执持,表现在身心方面,为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显现,是苦的总内容。 1.生苦。生由无明业相而来,纯大苦聚集,是为了承受应受的果报而生,因此生即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相貌全缺、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爱取有诸事,种种的七情六欲由是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 2.老苦。从少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气力逐渐衰羸,形色逐渐枯丑,动止不宁,精神不振,甚至饱受他人的嫌厌,视为生活中的绊脚石。孤独、饥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岂是身强力壮的人所能体会? 3.病苦。因为业障临身,或四大不调,造成身心诸般不适,终日辗转病榻,忽冷忽热,时痛时昏,人间地狱莫此为甚。 4.死苦。将死之人,便有无始劫来的业相现前,在那一刹时,令人生起大怖畏。死后,缥缥缈缈投生他处,转驴胎、堕马腹,或化作饿鬼,食入成火,或进入地狱,受无尽的刑。 5.爱别离苦。所喜爱的人事物,因消失、毁灭或离开,朝暮思恋,使得身心交瘁。 6.怨憎会苦。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愤懑不已,咬牙切齿,常思仇报。 7.求不得苦。爱乐某事某物,极力求之不可得,受失意丧志的苦。 由此可见痛苦,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可省略的表现形式;瑜伽体系中有些流派也认为苦修是通往更崇高的生命层次及快乐的途径。他们认为人不应该为世俗的情欲所激动。人在经受、领略痛苦的同时,也在经受和领略生命的存在,可以成为参透人生的一门哲学课。在几千年之前,在如今称为印度的地方,韦达经的追随者终日沉思冥想的瑜伽师,归隐到喜马拉雅山的山麓,过着苦修克己的生活,无论是希腊哲学家、佛家或韦达经的追随者,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驾御这诸多索求的肉身感官及驯伏似乎永无休止的心猿意马。就是藉着不同的运动,人能调和思想的活动,从而控制身体及思想,这样,一个人便可以将他的精神及力量集中,把低层次的自我提升到高层次的自我,去追寻更崇高的人生目标。 谁没有痛苦?谁没有挫折?面对痛苦,面临挫折,我们不必沮丧,不必沉沦。痛苦与挫折,只是人生的一个低谷。然而,低谷自有低谷的风景。低谷是所有生命不可回避的一段旅程,是通向巅峰的起点与驿站。凡志在巅峰者必先从低谷起步。 在低谷,生命更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为一切虚浮的光环终于散去,剩下的是一种冷峻而赤裸的现实,一切都得靠自己。靠自己,就是要靠精神的支撑。低谷之时,生命不被注目,往往最接近于自然状态,但处于自然状态的生命又往往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只是,生命的创造性源于生命的乐命与达观——乐观是幼稚,悲观又何必,面对现实,才叫达观。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薄,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最是自由自在。(转贴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