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 → 瑜伽红尘在线学习 瑜伽禅修 → 瑜伽禅修可改良性格 更新时间:2011-08-20



瑜伽禅修可改良性格

    瑜伽的禅修 方式实际是在改良我们的心态,禅修的过程也是纠正我们身体行为的过程。通过修习禅定,增加我们的定力,这是直接的结果。由于我们有了定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马上就会有一个“我”在提醒自己该不该做什么。有些人由于没有定力即使把忍字刻在手臂上,但碰到突发事件时,还是破口大骂,大打出手,自己难以制约。由此可见,长期禅定修行产生的定力,能改变我们的性格,当然,像和霭、坦然、清纯这样好的性格是可以保留的。我们受到社会上不好的染污很多,导致我们有很多不好的性格,需要去检查、反省。但现代人的生活就像很多人同时开着车驶入高速公路,只能加快速度而不能停下来,使得我们观察、反省自己的工夫很缺乏,往往是自己知恩不报,还指责别人是恩将仇报,就像中央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多数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仅生意伙伴,而且父子之间也对簿公堂。这是由于社会成员缺乏自我省察能力,自己不检查自己的行为,这种检查不是社会法律与道德所能代替的,法律只能治末。当一个人在策划要去干坏事情的时候,是没有人能去管他的,这时唯一能管他的是他自己,而一旦这种错误的行为发生了,再去制止他的行为显然是没法挽回的。也可以讲起到了震慑、打击犯罪的作用,像对文物的破坏、对森林的烧毁,那是没法挽回的,把他枪毙一万次,也解决不了问题。当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一个道德意识,担心自己做得不对别人会谴责的,会有一个道德的警示作用。
    瑜伽禅修,既是生命原本的需要,也是自我的精神营养,可以把它看成是自我检查与自省的一种能力。就像一台电脑自身能检查病毒一样,如果电脑没有杀毒软件,则很快会出问题的。当一个人的精神出现问题时,如果对社会还没有产生伤害,就没有人管他,由于大家都忙于生活,即使是家人之间也忽略精神方面的互相关心。往往有很多疑难杂症,都是发于毫端,很多精神疾病在几年前就发生了,但并没有引起关注,如果在开始时就给予阳光,可能就不会演化为更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讲,普通人好的性格可以保持、保留,而像偏执、偏激、心理自我封闭、敌视别人的这些心理,则需要调整、改变。一个修道人必须从改良性格入手,如不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而谈大道理,那是在妄谈,更别说与 瑜伽合一了。
     通过瑜伽禅修,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变得非常深邃与宽阔。我们平常都希望自己为人做事有智慧,但智慧必须从修行中得来,瑜伽禅修包括戒学、定学与慧学。我认为戒的精神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你什么都想得到,那就一定是什么都得不到;定学是通过训练,尽可能地除去我们心里的妄念,让我们的心达到专一的状态,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就会成倍地增加。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日本老中医春山茂雄写的《脑内革命》,书中讲人类经验智慧的积累有了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所能调用的只占它全部的10%左右。按照 瑜伽三世因果学说,我相信人的智慧可以通过瑜伽禅修路径来进行开发。在民国初年,有位寄禅法师,人称“八指头陀”,在未出家前是个放牛娃,出家后通过禅修获得了智慧,他写的诗不亚于唐诗,诗中的意境及揭示的真理还高于唐诗。还有大家熟悉的六祖慧能大师,出身贫寒没受到什么教育,通过对佛法、禅定的修行,使他获得了与佛陀同等的智慧,他的《坛经》没有佛言祖语,但字字句句完全与佛经相契。由定入慧,是由于定的前提是止,如果我们的心不能歇下来,不能宁静的话,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漫天的龙卷风力量非常强大,但它发于青萍之末,圣人观察细水当中青萍的流动是受水的推动影响,将会演变为风,风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成为龙卷风。如果我们能修习禅定,使自己的心变得非常洞明,我们对人世的观察,对很多重大事情的判断,在发而未发之际,我们就能推断出以后的发展结果。我曾做了不少的事例对人进行观察,写日记跟踪,发现判断准确率在80%以上。比如近期我和一个原不认识的人,因工作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就发现他的情绪异常激动,这是由于他家庭的不幸与社会对他的打击,都被他原封不动的带来了,并且没有通过佛法来释放自己,私下我认为他会在三至五个月内发病,我第二天上班头一件事就是将这个判断写在了日记上,结果事实得到了证明。这不是说我比哪个医生更高明,我认为是通过修习禅定,锻炼了我对事物的洞察能力,我认为大家都可以做到。这在社会形态学上,对此可叫超然物外,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件事物拉开一段距离,跳出圈外时,才能对事物观察得准确、清楚。
     我们通过瑜伽禅修,检查自己的思想,认识自己的思想,我们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在我们走进禅修以后,会发现很多禅学门下的一些老师父,尽管受社会环境影响,没受到什么好的文化教育,但他们那种行为的安详,心态的安稳和对很多问题明察秋毫的能力,在和他们接触时确实使我们很折服的。我亲近过广东的本智老和尚,他住在一条穷巷子里面,一生中没有住过丛林,在咱们国家很多大的事情还没发生时,就警告我该如何做。我很奇怪,他平常很少看媒体资料,好像对佛教事业也不太热心,这位老人居然对社会很多重大问题能够明察秋毫。我认为他的心是宁静的,就如一面镜子蒙尘很少,所以能印照万事万物。对定的修行不仅能改变我们的性格,而且也能改变我们的思想,一个人如果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与思想,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佛门里讲“命自我立”,不在于天,不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确立自己的命运。
     瑜伽禅修对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与人生的成败。一个人通过瑜伽禅修,使自己的身心非常安稳,能考量自己做过的,能洞彻将来要做的,就能确立当下自己的位置。在社会中这样去行为,我们就可以少做许多没有价值甚至是错误的事情,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人是在交学费,即便是成千上万已失败过的事情,包括子女教育、婚姻、对待金钱的态度方面很多人在交学费。如果我们能三思而后行,或者在做的时候对过去的经验进行省察、对未来进行洞彻,那就可能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现代社会当中我们要不断问自己:我想做什么?将你的兴趣与你将做的联系上,如果对做的事情根本没有兴趣,就是非常痛苦的。还要问自己:我能做什么?就是对自己能力的省察。第三是我该做什么?这就回答了社会的需要,社会不需要的事情,做了也没有用。在行为上要不断地回答这三个问题,按照这样的原理去做,就一定能成功,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需要用一种平常、宁静、没有功利的心态。我常讲有人在做包装设计、建筑设计,但谁来给自己的人生做一设计呢?我则喜欢做人生设计。不同的人应该做不同的事情,既不应错位,也不应越位,更不应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每个人不应依赖别人给自己设计人生,用一种洞明、宁静的心态来省察自己,就可以回答刚提出的三个问题,即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有时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老在自己的本位上认识自己,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希望在学佛和对禅定的修习当中,不断地把修行与自己身心的修养、及社会行为的修养密切挂钩,使自己在社会生存当中,以定力的面貌去判断一切事物,这样才会有深度和广度。
     瑜伽禅修具有反省的品格。当一个人心里达到一种空明的状态,就具有反省的品格,反省也是原本具足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去游戏、玩乐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想法很单纯,而当你收摄身心、屏除外缘去打坐时妄念则会更多。其实这个原因是很简单的,就像我们刚接一杯水时,里面有很多泡沫和杂质,当杯子放着不动后,会发现有很多微细东西在漂浮,时间放久了漂浮的东西就会沉下去。我们的心就像那杯水,我们的妄念就像那漂浮的杂质,刚刚在打坐时,必然会有很多粗细的妄念在纷纷起伏,时间久了则会慢慢沉下去的。刚开始打坐时,可能需要半个小时才能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训练半年后,可能有十分钟心就能静下来。无论是通过缘起观的方法,还是用数息观的修行方法,只要能运用熟练了,就可以得心应手,甚至在坐飞机、上课时,都可以对身心进行调整,训练自己尽可能地入定。禅定这种反省的品格对人很重要,一个不会反省自己行为的人,必定是个粗鲁的汉子,因为人生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如果没有反省的品格,可能就会一错再错,甚至一个团体、一个民族都会出现来回重复地犯同一个错误。人与动物不同,就是人具有反省的品格,通过禅定可以提高人反省的力量,使我们获得世间的定力。比如有些领导随着位置的升迁,他的定力也在增加,在一些大的事情出现时,他可以临危不惧。当身心与空相应时,所达到的状态叫出世间定,世间定是以得失为目的,而出世间定是以身体的觉受、正受为结果的,我们要透过世间定的修行,达到出世间定的觉受。
     瑜伽禅修具有对事物的省察能力。长时间的禅定训练,可以使我们对事物明察秋毫,前面谈了这方面的内容。十年以前,我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朋友,对佛学也有较深的造诣,见到我时很喜欢较劲和我辩论佛教的心理学及与唯识有关的内容,在谈到唯识学时,他常常得理不饶人。有一次我动了个念头,如果他长期钻在概念当中,而不知道佛法对人的关怀,把佛法当成了学问,自己也就成了受害者,联系到他的自尊、虚荣,我认为他在顺境时是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他在逆境时则会出问题的,我把此写进了观察日记里,后来证实了我的判断,由于他办签证几次未成功,导致精神承受不住。所以我认为对禅定的修行,不但使我们具有反省的品格,而且使我们对事物具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也可以说是给我们自己的心理建立一道防线,我把他称为黄金底线,无论外部的世界如何动荡、变化,价值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一个出家人的黄金底线就是我是出家人,不管任何得失和外部变化来临的时候,告诉自己是个出家人这就够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心里的黄金底线。我对企业家们讲,衡量一个企业家成功的指标不在于创造了多少利润这样的经济指标,也不在于给社会带来了多少效益这样的社会指标,而在于企业景气时不狂喜,企业下降时不忧烦这样一个心理指标。这个黄金底线是保值的,人的需求是不封顶的,有多大的能耐就干多大的事情,所以人心里是没有上限的,但却一定要守住底线。圣贤言:“久动则狂,久静则滞”,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生意、名利、官场上,如果不断奋斗动得太久,而没有机会坐下来反省自己时,就会容易发狂,发狂的程度是多种多样的。相反,老是把房门关起来,不和社会接触,不和人倾诉、交流,就会造成滞呆和自我封闭,甚至修行功夫也得不到社会的检验。现在一般中青年人的步子太快属于久动则狂,应该把步子放慢些,让我们的心歇下来,学会一年当中给自己的灵魂有几个休息日,一天当中有十几分钟使自己的身心处在宁静状态,对生命进行一种修补。 ((转贴 编辑))

关联文挡:驾驭自己      瑜伽禅修有利于人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