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 → 瑜伽红尘在线学习瑜伽禅修 → 瑜伽禅修有利于人的修养 更新时间:2011-08-20



瑜伽禅修有利于人的修养

     人在社会生活当中是要有修养的,就像我们买了一部新车,只有去好好保养它,才能长时间地安全行驶;而如果不能好好地保养它,则会很快出问题。我接触了一些很有成就的人士,发现他们的人格修养表现在他们的人格魅力上,可以说是光芒四射的。有很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及社会高层领导,他们的成功与修养成正比的关系。而在和普通大众的接触当中,就发现他们经常陷于人我是非、争斗、矛盾等一些纷争之中,这是与人的社会修养没有提高相关系的。基于这样的前提,我认为佛教当中的禅定有利于人的修养的提高,而且它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具体讲是通过瑜伽术的冥想、静坐、禅定,一方面使我们达到身心一致,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心脑达成一致,还可以使我们的内分泌趋于正常化。在社会活动当中,有很多人的情绪非常焦躁、浮动,我们在茶馆、饭店、车船码头及朋友聚会处,都会发现这种焦躁的情绪弥漫在人群当中。
      我认为通过长期的瑜伽禅修、非常直接地有利于人修养的提高。首先表现为明理,一个修行禅定的人,学会了冥想、静坐、禅定,最基础的就是可以明理。不论他是听人讲话时,还是在看书、做事时,他的心能致于一境,能屏除外缘,而把他的心聚集在某一点上,能抱着一种非常宁静的心态,把某一件事情善始善终地做好。而一个没有通过禅定修行的人,他在做事时,往往容易朝三暮四、虎头蛇尾。为什么禅定的修行可以达到明理的程度?这涉及到佛教的戒、定、慧三学。定的状态就像高山的流水一样,它在山则清,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积渊为潭,能够印照外界的万事万物。人的心通过瑜伽禅修的修行就能达到山涧清流的作用,是一种很净化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去读书或者思维某一深奥的道理,就能容易体贴入微;而如果我们以散乱的心,对像佛教人生观等非常抽象的道理则很难达到通透、融会贯通的程度。因此,我认为通过禅定的修行,可以使人明理,它内化为心的安详,外化为社会的修养。
     由于人的惰性,导致我们瑜伽禅修的过程是很困难的,就像以前夏令营在这里坐在地上听讲座,头一个小时还可以,后一个小时则身心分离,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根本就管束不了自己。通过瑜伽禅修的训练,使我们可以达到制心一处, 圣贤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可能很羡慕那些取得社会成功的人,其实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他们有着如高压枪般的心的力量,他们放弃了很多东西,并且按自己的目标始终如一地去做,能够达到制心一处。在日本的中小学校,有很多学校在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采取了 瑜伽静坐的方式,这是非常有效的休息。人的心是可以训练的,通过训练使我们的心达到制心一处的程度。严格地讲,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差别不是很大,除个别人是天才之外,差别只是在学习的品质上面,由于他的学习品质很散乱,管不了自己,当独立的任务交给他时就没法完成。
     通过瑜伽禅修,还可以使我们达到心身统一。当我们身体坐在讲堂时,我们的心也应可以透过语言文字而领会到一种思想的本质。人之为人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以文字方式表现出来的,如果缺乏这种能力,这个人的智慧是受到局限的,因为他只能去直接获得经验,而不能间接获得经验。心身的统一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最后表现为心对事物空性的认识,和身体对空性的灵动的体验。那么外在的事物对你来说就像隔着一块玻璃一样,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眼前,但各种东西都无法扰乱你的心。 无上部瑜伽中,有一个法门叫“涅槃道大手印”,它告诉了人们修定的一些方法,最终到达身安稳、口安稳、意安稳。这个法门很好,它很现实,强调的是即身与瑜伽合一,对今天所提倡的 习瑜伽术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这三个安稳就是通过瑜伽禅修来达到的。所谓意安稳,就是心的安稳,如果我们对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不能够从理论上了解它的规律,我们就不可避免的会患得患失,这就是我们普遍的不安稳心态。因此我们要认识事物的规律,无上部 瑜伽中把这种理论认识叫教下,是可以言说的。我们的心对空性的体悟达到一定积累,就会使我们远离纷争与得失,这时的心态就是意安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态好,即身心与法相适。
     在过去儒家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国家公务人员或一个家庭成员,“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就是通过对身体的纠正来端正人的心,所谓身正则心正,一个正气浩然的人的举止必然也是非常规整的。由于当今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享受条件,使我们身体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但却失掉了我们应有的心态,身安稳在社会生活当中也体现为一种修养。比如你和别人谈生意时,你的目光是东张西望,一会儿呼机响了,一会儿又想到干别的事情,那么人家就会认为你的修养很差,或者说你没有诚意,你不能专注别人的观点。
    语安稳表现为心口一致,把心里悟透的道理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给对方,这不仅仅是个技巧的问题,更是通过对瑜伽禅修的修炼来完成的。哪些话当说,哪些话不当说,在这个话出口时用什么语言组成去表达,也是通过修行禅定来完成的,我们在打坐时,不会去讲话,必然要静语、调整身体,使身体达到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的效果。这在丛林中那些长期在禅堂里的老修行人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我们在和他们接触时就发现,他们的身教大于言教,他们从不讲无根语。没有根据,来路不明的话,他们从来不说,尤其在正规的场合,他们总是把内心独到的体验讲给别人。像我们看到的一些老和尚的开示,常会感觉到是针对自己的问题来讲的,那是因为他们确实通过禅定的修习达到了意安稳、身安稳和语安稳,不仅在文字上让我们感到贴切,而且体会到由于他们的心安稳外化为语言的安稳。所以,我认为在社会生活当中,可以通过家教、社教和文化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但来得最直接、最快的是通过对禅定的修行,来完成我们的自我修养。
     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认为最好的保养自己的方法,就是每天抽出10分钟、30分钟去学习瑜伽冥想、静坐,修习禅定。当然禅定有四禅八定,那是很高的层次,但每天最少要抽出些时间学习静坐。我可以举出大量的事例:曹雪芹专门修习静坐,这可以通过很多资料来证明的;蒲松龄有一个专门修习静坐的精室,有人讲他写的《聊斋》里面有很多鬼神之事是由于他有通神的本领;鲁迅也有静坐的习惯。我们翻看许多伟人的资料,就会发现他们事业的成功总是与心的修养密切相关,没有一个人是脱离了心的修养而单独获得成功,尤其是在科研、社科、修道等方面。所以,现代人一定应当把它视为与穿衣吃饭一样,是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定会大有益处的。   (转贴 编辑)

关联文挡:瑜伽禅修可改良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