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瑜伽教练作为从业人员来说,如何与学员在短时间交谈中快速准确评估学员的心性,进而制定出个性化练习方案,这关系到学员在教学中是否获得良好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前些日子,我在Q空间上写了一篇《信佛与学佛》的短文,一位Q友作了评论,我基于点悟教学法的快速效果,参用了禅宗当头一喝棒的特殊施教方式,与之交流了
几个回合,供有需者参用。 Q友:在我看来信也好,学也好,形势如果大于内容,那都是虚伪的。满嘴之乎者也的不一定是都是得道者。造次了。 瑜伽红尘:山中竹笋 Q友:佛无争,您太沉不住气了,争他作甚,我不过就一疑问,您却如此。。。。呵呵呵呵,删掉,删掉。 瑜伽红尘:您过度思考了,您若能从以您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中跳出来,并将思考空间拓展至世间之人事,不就释怀了吗(回复本只基于其评论内容的本身,而她将回复扩展至自身)。佛理深奥,佛之争心常人难以
理悟,佛不但争今生要具足色身、福报,还争辗转三世之享用,乃至打造其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正信佛理的人生,是积极进取而非常人理解的那样。这是个共同探讨、共同受益的平台。若您再建议删掉,我会尊重您的意向。谢谢, Q友:印度瑜伽修行者很少说话,更不会出出口伤人。山中竹笋是腹中空空,但也不去世间“教化”众生。我不是要你删掉评论,是我从好友中删掉了YJHC因为我不是修行的人,进不了您的瑜伽红尘。 瑜伽红尘:
人的禀赋乃至心性都各有不同,瑜伽人也因其承传不同,风格各异,若强求划一,是对人和瑜伽自然观的多样性欠缺理解所至,若
只理解当中的一点而为己所需去做放大处理,那就是另有图谋。这您说对了瑜伽红尘就是教化人去恶从善的。竹笋腹空而有节内涵有仙风道骨之风范,我离之甚远不及也,我常对学员说我就是个瑜伽垃圾而己。您开心随意就好,谢谢。 Q友:我不执念,早已放下,劝君也放下吧。 瑜伽红尘:是人都会犯但自以为聪明之人更会犯,弄巧成拙,自做自受。 我常对学员讲,以瑜伽术的海量概念而言,就算您终其一生的参学,若身上能臭那么一点瑜伽的味道己不错了,就怕到时连一点味道都没有;人行走于红尘间能难将酒、色、财、气皆放下已无多大的可能,切实可行方法是常捡视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泛用了这些东东,其实酒、色、财、气并不是妨碍修行的关键因素,尚有烦恼则菩提之说法,人关键不在迷而在于悟。这年头很多人都说什么己看破红尘、放下这类废话,如不是废话那这年头佛菩萨不多得通街走了吗?不争的事实是我们连个雷锋都看不到。因而我在教学上告诉学员最多的是当您未达至善之前,还不如多学点幽默感以应付不时之需。当然您永远不会成为我的学员,就另当别论。 Q友:您的瑜伽果真是红尘瑜伽,不避讳人性里小的东西。 瑜伽红尘:人之天性乃天赋,不垢不净,佛说该检视的是后天所生成的心灵杂染而非天性。 怎就没话讲了呢,这些谈话其实已接近了禅堂的所谓当头一棒,或说禅宗的点悟法原则,其目的能让人从中快速相互受益哦。您可向我发问您的专长呀,这样我可向您那学习一点有用的东东,这才有学习价值。 Q友:呵呵,师傅,我就一红尘小女子,日日为三餐饭忙活,哪有那么多时间与您论道啊。 瑜伽红尘:那不急,有空再言。禅宗的这些教学原则,厉害吧!其目的虽然在于让人从中得以快速唤醒!但有时却打得人爱恨交加、泪流满面,使人从中猛醒,或就此拂袖而去…… (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