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我的梵唱禅修日记 → 我的可得与不可得之心 更新时间:2011-08-18


我的可得与不可得之心

佛曰: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

瑜伽不可得创意画那什么心又可得哪?其实,心生之念头乃是个抽象的概念,本就不无所谓可得与不可得的,不必无条件地扩展至人生其它具体的领域中去,而聪明反被聪明误。
恰恰相反,如果说什么都不可得,那我们于红尘中就要一定仔细丈量并捏握好可得之尺度。
因为只有可得才知不可得,也因不可得而不执着可得。也由此认知模式而有助于诠释佛说:“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的之如来之意。
可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认同属性,而不可得乃自然界的普遍存在的属性。

故,人于人类社会或者说是此岸就要以坚定的所得之心,参与共建共享,方符合生命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也更符合瑜伽观或者说是佛学观。

学习瑜伽术也好,修佛也罢,重要的不是彼岸也不是前世、来世,而是今生如何基于当下高效低耗地利用己有的资源而做得更好。一个连做人或者说看得见摸得着都作不好的人,他又凭什么就可往生虚无缥缈的彼岸呢?作好了人成就了人间活菩萨,您还担心不能往生极乐?这年头很搞笑很多人没学佛前还可做人,可学了几天佛连人都不知怎做了。

一位出家人尽管外表上活得非常简单,但并不一定就具有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因为其内心可能极为复杂,他拼命培养美德,希望见到真理和成佛。我也无法相信一位以无所得为由而拒绝服务于社会的修行人,其往生的概率会高于以所得之心而供养他的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传统瑜伽观认为生命存在的形式跨越人类社会,其终极宿营地将走向宇宙(彼岸)。人类社会只是生命某个阶段暂时的摇篮,显然人类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因而于人类社会之所得,在生命存在的形式和空间皆发生变化时又全都不可得了。而这一观点也仅是基于生命存在的自然属性而言,并不包含生命的社会存在属性观。生命这种属性也不会因生命的死亡而全部意义上的死亡,他生命的DNA遗传密码将永存于他的后人身上并得到传承,他于社会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也将继续着影响后人。这与佛灭度后,他所宣示的原则、理想、价值观等皆不会随之消亡而是继续存在并影响着后来人是同出一辙的,只是影响的强度及时间的不同而己。正所谓: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由此而扩展至修行学所指的空,放下、不执着、无为等与不可得类似的概念时,我们应不难理解其如来之意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什么都不要的消极状态,而恰恰相反这是修行人为了获得生命的最佳值而清理生命垃圾、纠正认知误区,全面提升人的身、心、灵负荷值,而采用积极进取的应对策略。

生命也好、人生也罢就摇摆于所得与不所得之间,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就是瑜伽了。而这个度尽在本文图示的无言中,其仰仗您、我智慧的觉照,至于如何评估捏握尺度的恰到好处,佛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桑田图文合成)

关联文挡:在红尘中实现瑜伽成就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