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我的梵唱教学日记 瑜伽与红尘应是双螺旋运动方式

更新时间:2011-08-18


瑜伽与红尘应是双螺旋运动方式

☆:老师,我发现在瑜伽静修中按您讲的指导练习,从心的感性平台进入比从大脑理性平台进入更容易深度入静,明显感觉到现在打坐比以前好多了。

☆:但也不应忘了瑜伽术的平衡观而厚此薄彼哦。建议您以人类遗传基因──DNA是个双螺旋的结构为视角,并基于生命自身这种结构性思考平台的扩展,去审视人行为中的感性(心灵 、瑜伽、向内)和理性(大脑、红尘、向外)运作方式,是否也应该是双螺旋的运动呢?就是同步异向双螺线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互相补足、互相学习、互相监控达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在瑜伽红尘实修课程中倡导学员将瑜伽与红尘体现为同步异向双螺旋运动方式,其实瑜伽红尘命名的本身就是基于这种运动方式的内涵,我个人也认为这种修行方式迎合了人对精神发展和俗世生活中的结构性合理需求。

其实我们的生命就摇摆于感性与理性[注1]之间,该如何把握须因应生活需求的改变而灵活驾驭它的从属地位。在日常谋生活动中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大脑理性思维中的逻辑、推理功能来指导行为以达到目标的实现。在商业化生存竞争的游戏规则中,这种行为与目的的本身是必须的,问题是我们为了维持生命三餐一宿的原始需求,久而久之我们就只生活在由理性思维主宰的空间里,而淡忘了生命全部含义中的感性(心理)层面的需求。这种生存方式的最大不足,就是造成人生和谐发展中所必须基于的健康生命资源合理配置的失衡,即支持生命正常运转的资源过多配置在生理层面,造成心理层面的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瑜伽观认为人生发展中之所以会出现很多无法逾越的障碍,其根源就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追求中失衡所致 。而瑜伽就是让我们去展开心灵历程的修行,并在这两种异向[注2]的运动模式中取得平衡,唤醒我们对生命的整体记忆。因此,您不难理解现代人在瑜伽修习中应尽最大可能,将为了支持白天谋生需求,而大量配置在大脑中的资源重新整合优化,将本属于心灵配置的资源回复平衡。为了达到这种身心资源配置平衡的最佳办法,显然就是让心灵安静下来让大脑中的过多能量配置自然流回心灵并达至平衡,在这一过程中是利用生命机制中具有这种平衡修复功能。我们之所以修行就是为了促进这种对人生和谐发展有积极贡献意义的平衡,而不应再加大这种本就不协调性。因此您不难理解为什么您现在的练习方式更有利于您深度入静了。其实这种入静的本质就是身心资源配置合理性的一种体现。

上述之意就是提醒您在不断深入修行的同时应扩展其生活意义上的内涵。这有助于您在红尘与瑜伽之间保持和谐发展,达成就更多做得更好之目的。

[注1]:大脑思维方式的本质是理性,心灵的觉知方式是感性的。

注2:大脑思维方式的本质是向外的,适用于红尘谋生;而心灵觉知方式的本质是向内的适用于修行,可见两者的诉求是异向的。瑜伽经中关于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转变的阐述就是由外转向内。所以说瑜伽就是让我们向內展开心灵历程的修行。(桑田 于广州禅修工作室)

关联文挡:整合身、心、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