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禅学基础 → 禅 生命中的至高心境 更新时间:2011-08-17


禅 生命中的至高心境

禅,生命中的至高心境,在面对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可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心境坦然面对,从而调整心态,恢复并保持精神健康。

  (1)自灯明。禅者是清醒的“自灯明”者,对自己既要有足够清醒坚定的认识,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这个意思。心情若不能自明自主,经常会受外界的影响。他人一句赞美,便洋洋自得;他人一句谤言,便怨恨嗔怒;自己的喜怒哀乐就为他人所左右,自我也就完全丧失了。我们要从这种受外界左右和干扰的黑暗中解放出来,只有点亮自己的心灯,正如宋代的茶陵郁禅师所言:“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夺。”

  (2)施无畏。禅的“施无畏”是说施与一方、接受一方以及在双方之间接受的事物,这三者若是在无我无心的境地中进行,方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施乐道。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看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被海浪卷上岸来的小鱼。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把它们扔回大海。

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因此,在“施无畏”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条小鱼在乎……”

  (3)待机性。心理治疗对于患者也好,对于治疗师也好,是一种人生旅途上的“伴侣”。在这种“走一程”的行云流水的彷徨中,种种过去之事烟消云散,新的缰土就在眼前。但这需要时间过程,要一步一步走出来,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4)含羞性。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在演讲禅学时说:“我等参禅二十年,今日才真正知道羞耻。”知耻含羞是一种醒悟,是一种省察,也是一种谦虚的心态。

  (5)敬畏心。众生一切平等,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皆有灵,敬畏生命,就是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自己。不能像西方的一些心理治疗师在潜意识中,对各自流派的技术和成果等,沾沾自喜地独自陶醉,以为自己的精神思想已经驾驭了宇宙万物的普遍真理,他们敬畏科学和精妙的理论技术,却独独忘了敬畏生命,敬畏人性。

  (6)平常心。“平常心”也就是凡心,一切“随缘”,不自视高人一等、超凡入圣。平常心理论中是适性、随缘,着眼现实,处处是道的观念,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哲理意义,还有随时调谐精神状态的功能。

  禅是对真实的追求,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心灵,世人洒脱、自信和开悟;在动与静的瞬间品位出人生的三味。(转贴)

关联文挡:禅宗 修行即是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