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虽然仅有万言,却表达了禅宗[注]六祖慧能的全部佛学思想。该经以其独特的方式,鲜明地提出“心性”的概念并加以论说,适宜了中国人思维和认识的习惯,详尽地对“心性”展开剖析,构成了完整的“心性论”。
首先,慧能对佛的认识在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基础上,创建了“心性论”并以此出发说明修佛即是要修心,佛学即是心学。慧能在《坛经•行由第一》开宗明义道:“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注:《坛经•行由第一》。)指明修“心”,才是成佛的关键。为了让人们认识和了解“心性”,他在《经坛》中涉及“心性”之说竟不下百次。他言:“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注:《坛经•般若第二》。),“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注:《坛经•般若第二》。),“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注:《坛经•般若第二》。),“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注:《坛经•般若第二》。)。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注:《坛经•般若第二》。),“心体无滞,即是般若”(注:《坛经•般若第二》。)。这无疑是想告诉人们,“心性”与“佛法”的关系,即“心性”是佛法的根本和佛学的基础。在慧能看来,“心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世界是“心性”的世界,“心性”是万物之源,是构成事物的本体原素。宇宙、世界、生命只是“心性”的显现形式而已。他指出:“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注:《坛经•般若第二》。)。意即人的本性能够包含一切事物和现象,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心量博大无比,心的功能在于能够清楚地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运用本心来观察,便能了知一切,世界就那么简单。在这里,慧能把本性看作是包含一切的东西,事物现象只是本性的一种外部反映。如此从本性去认识事物,就能明白佛法缘于“心性”的道理。慧能以“心性”为基点,把佛系之于心,让世人明晓佛之超脱乃在于心之超脱,修佛在于让心体清净。慧能的这一观点,确立了人对人的自我崇拜,找到了人从人的内部寻找解脱的途径,为人们脱离苦海指明了方向。
其次,慧能对“心性”作具体而又形象的描述以揭示其本质,即“心性”是没有生灭,体本清净,是超时空,超自然的实体。慧能认为心“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注:《坛经•般若第二》。),意即心的本质是自由自在的,无来也无往,没有任何事物和现象能够阻碍它。正因为心本自由,所以人性也该是自由无阻的,这样为人们经过修炼就能够自由地脱离俗世,自由地达到彼岸提供了理论依据。慧能对“心性”的认识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他认为“心如虚空”(注:《坛经•般若第二》。),“性本如空”(注:《坛经•忏悔第六》。),又说“心元是妄”(注:《坛经•坐禅第五》。),弦外之音是要说明“心性”到底为何物,“心性”究竟是什么。然而,慧能对“心性”作出的众多解释,人们用肉眼是无法可以看到的,而仅可凭自我体验去觉悟和感知,这真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意蕴。
再次,慧能对事物和现象的解释都是以“心”为准绳,以体察为依据,从“心性”观出发而去解释事物始末和缘由的。“心生则法生,由心生万法”,这一观点体现了佛学“三界唯心,心外无物”的思想。在《坛经》中,因心生念,随处可见,皆为解释事物和现象产生之缘由。在慧能的眼里,物间运转,因果轮回,万象因缘,都是由心而起,由心而化。
总之,慧能首先阐明了心为何物,以奠定其理论基础,然后把“心性”作为实体去解释世间万象。所以,“心性”在慧能的思想体系中,既是思想,又是物质的实体。而依慧能“心性论”的观点则折射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世界是心的世界,心是万物之源。“心性”是慧能的思想基础,也是用以透知世间诸问题的根本智慧。心是精神实体,也是一切物质,包括生命的本体。修行即是要修心,佛学(或瑜伽)即是心学。
注:禅宗也称为瑜伽宗,其以瑜伽(yoga)修行取向观同样是注重在实修中的亲证,而非信仰。(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