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论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鲜明的反形式主义和权威思想,敢于打破常规、破除迷信和解放思想的特点。
禅宗[注]六祖慧能一生反对修习佛法中的一切形式主义和繁琐仪式,主张修佛不必拘泥于寺庙或坐禅,注重出家人应心中有佛,重顿悟而反渐修。
因此,他时常告诫弟子们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注:《坛经•宣诏第九》。)他认为:“世人终日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注:《坛经•般若第二》。)又说:“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注:《坛经•般若第二》。)
他的这些观点阐明了修佛不要拘泥于形式主义,而应注重“心行”这一关键性思想。慧能在理论上倡导心性之学,实践中始终以明心见性为佛学之根本,而不以博学多识,讲经参禅为入道之途径,这一思想很契合普通人的心理,也是慧能得以为世人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禅宗也称为瑜伽宗,其以瑜伽(yoga)修行取向观同样是注重在实修中的亲证,而非信仰。(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