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论体现了佛学一贯主张的平等观念。早在黄梅初见弘忍大师时,禅宗[注]六祖慧能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平等的观念。
初见弘忍,弘忍认为他是岭南未开化的蛮夷而不可学佛时,慧能却表现不俗,理直气壮地驳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注:《坛经•行由第一》。)初见弘忍,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见解,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气度!慧能的一番见识,令人瞠目结舌,五祖为之一惊。
慧能的这番言语,首次反映了人人具有佛性的平等观念。之后,当别驾轻视他不识字却要作偈时,慧能向别驾陈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注:《坛经•行由第一》。)再一次表达了他主张的平等思想。
慧能认为,“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注:《坛经•般若第二》。),所以成佛也是平等的,不论何人,“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注:《坛经•般若第二》。)。
同时,慧能主张平等无区别地看待一切是德,他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注:《坛经•疑问第三》。),“自性平等,众生是佛”(注:《坛经•咐嘱第十》。),认为修功德的人应该“心即不轻,常行普敬”(注:《坛经•疑问第三》。),不应轻视他人,而要普遍地尊敬一切人。
慧能的平等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说明了成佛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人在成佛的问题上都是平等的。这一思想,使佛教大众化了,佛教能够渗透社会各阶层,为世人普遍接受。
注:禅宗也称为瑜伽宗,其以瑜伽(yoga)修行取向观同样是注重在实修中的亲证,而非信仰。(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