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如来本性。佛家说是:菩提心;儒家曰:人之初,性本善;禅家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是真正的自己。自我智慧的德性,本来无量无边,现在为什么不能显现出来?因为被后天生活的尘蒙给迷住了,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修习瑜伽术是可以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恢复如来的自性。于是对于初心,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初心,并不止于一段特定的年龄,而是一种自由纯真无比的自性,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自性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初心。 由此可见,人之初心是人在为自己的生命寻找真相时,最纯净、坚实不变的心志。那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度期盼,相信自己可以有一些创造、一些收获…… 人若没有初心,就不可能是敏感地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物;学习瑜伽之人若不基于初心,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洞察到瑜伽术的本质与昭示。瑜伽观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如此浅薄地在我们意识的表层上生活着 ,在那里,有些人试图成为有思想的或者聪明的,也有些宗教信徒试图通过强制,通过戒律使我们的头脑变得简单,但是这种简单并不是朴素的初心。消除不良品格。要控制住感官,必须靠超然的知识和体验超然的快乐,而不能靠毫无亲和力的机械方式去抑制。 初心支撑着人的精神,初心支撑着人的灵魂,当我们迫使高级的头脑变得简单安静而适合学习瑜伽时,这种单边强权的行为方式只能使头脑变得顽固,而不可能让人拥有初心般 的反应敏捷和警醒。要使心灵在整体上成为简单的初心,那么我们意识的全部迎合过程将成为艰难的,因为决不能有任何内在的保留与强迫。必须要以一种去发现 的行为,去要求进入到我们的瑜伽生活过程中的渴望,这意味着我们在修行中要醒悟到瑜伽术的每一个暗示,每一条身心互动的线索;要意识到我们内心的害怕,我们的希望,而且要 心去观照,要从身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只有这样,头脑与内心方可真正有机融洽成为初心,而不是被外壳所缠缚时,瑜伽人才能够去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如何做得更好。 瑜伽经云:“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字面的知识但没有对象便是幻想。”知识不会解决我们生存面临的所有问题。你也许认为,人死以后存在着灵魂的再生,存在着精神的延伸。我是说你也许认为,而不是说你在体验。或者你确信这一点,但这不能解决问题。死亡不能依靠你的理论,或者依靠知识,或者依靠确信被解决。了断死亡显然要比这些更神秘,更深奥,更有创造性。 一个瑜伽人必须具有见证觉察所有这些事物的能力,因为只有凭借直接的体验,我们的问题才能被解决,而要有直接的体验,就必定要有初心,这意味着瑜伽领悟者必定具有 自由的敏感性。精神若已被俗成知识的重量,被过去和未来压得迟钝了。你就会有困倦的心,然后就渐渐麻木睡着了。就如瑜伽经所云的“觉醒的失去便产生睡眠。” 因此,纯粹的信奉瑜伽者决不是那种穿上一件宽松的修行服,或在头上缠上一圈花环,或靠一日一餐而生活,又或已发过誓言要成为这样而不成为那样的人,重要的是,你是一个精神上具有初心的人,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能被特定的信仰、恐惧及数不清的欲望阻塞,只有这样自由的心智才有能力做真正的思考、探索及发现真相。一位出家人尽管外表上活得非常简单,但并不一定就具有机敏的心智。因为其内心可能极为复杂,他拼命培养美德,希望见到真理 与佛。一个只要不刻意变成某种东西的人,这样的头脑才有接受新事物的非凡能力,因为它没有任何障碍,“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没有任何要成为伟人或财富的欲望。所以它具有获得仁慈,真理与自由行走的能力。(桑田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