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 → 瑜伽红尘在线学习瑜伽禅修 → 禅语的境界 更新时间:2011-08-20



禅语的境界

   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简称,意译作静虑,义为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中国佛教中习惯将禅与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义为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结合一起并称为“禅定“,禅又为“禅定“的略称。实际上,在印度禅修持中,禅与定在境界上是有区别的。中国佛教的禅定理论与实践来源于印度,而在印度,禅定被视为古老瑜伽修持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禅”给我的感觉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的、与世隔绝的。而近些年来 随着古老瑜伽术的及禅语散文的流行让我们见识了“禅”温情的一面。原来它并不是瑜伽圣贤或得道高僧们的专利,并不是让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天外世界。原来它可以和生活息息相关。它向每个人展开了它宽大的怀抱,无论你 习瑜伽术是否,你都有参禅的资格。
  “禅”一词来自梵语,意思是“安静的沉思”。被视为古老瑜伽修持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许正是有了历代瑜伽大师和禅师的“安静的沉思”,才有了那浩如烟海的智慧的禅语。
  这些禅语给了热闹的现代人一个沉思的瞬间,给了疲惫的现代人一个心灵的依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禅语,各种关于禅语的书也开始从层层叠叠的寺院深处走向了市场。
  纵观各种禅语典籍,本文大致归纳出五种境界。
  一是家常境界。“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这是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的一段语录。禅宗的家常境界给了我们这些世俗人最大的宽容和信心。它力图证明 禅法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在家修行,可以不受清规戒律的羁绊,发展到后来,“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不管是东家儿郎、西家织女,还是街头艺者、深宅显贵,只要“悟”了,就能成佛。
  二是平等境界。“佛性平等”、“佛性无南北”、“悟即丛生是佛”,这些基本上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禅语。它表达了对丛生平等的呼唤,提升了人的尊严。道隐禅师说:“月印千江水,门门尽有僧”,归仁禅师说:“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这些偈语都反映出了禅宗的平等境界。
  三是顿悟境界。“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是中国的禅宗一直强调的。就是说凡人可以在一刹那间领悟到佛教的真谛而变成佛。这与印度佛教的苦修成佛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却发生这么大变化,也许与中国人重直觉不重逻辑思维分不开吧。顿悟之“悟”各有不同,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主张“悟得自心即佛”,而另一些禅师则悟得无心无佛,所谓“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这种境界或许更接近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四大皆空”吧。
  四是无言境界。我在大学时听过一个“拈花微笑”的故事。说是如来佛在灵山会上拈起一朵鲜花,众人都没有反应,只有一个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发出会心的微笑,于是如来佛就把禅宗玄旨交付于他。当时很为这个故事的深义感叹不已,后来才知道这个故事是表现禅宗无言境界最典型的故事了。另一个典型故事是“少林立雪”,说的是二祖慧可为了向达摩求法,面朝着达摩静坐的山洞,通宵达旦地站立在漫天大雪之中。这个故事可能也有很多人都听说过。
  五是闲适境界。做无心人、无求人、无事人,过一种闲而又闲的舒适生活,这是禅宗教给我们的又一境界。景岑禅师有语:“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而赵州从谂禅师常常用“吃茶去”这句话来指引前来求师问道的人,促其领悟禅宗的闲适之境。 (转贴 编辑)

关联文挡:瑜伽禅语    让更高的天性来引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