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 → 瑜伽红尘在线学习 → 业报瑜伽的生命观 更新时间:2011-08-20



业报瑜伽的生命观

  业报瑜伽,在瑜伽经典博伽梵歌有述。业报是指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从业报定律来讲,个体每一个活动都会带来一个相应的活动反应。这与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业力观等相一至。

    世间事物,由无而有谓之生,能令生起的事物不断生长,得以延续的有机体谓之命。所以,生命不仅限于动物,一切植物皆能生长,皆有限期的延续,所以,一切植物皆有生命。人之老死,与值物的枯死,同样是有生必有死。但,本课题关注的,不是值物的生命,也不涉及其他动物的生命,而只限于人类的生命。   

    人类生命的组织,不外物质与精神两大元素。人的生命,是否健康正常,要视乎组织生命的两大元素能否获得平衡发展。如果偏于物质,或偏于精神,人的生命,必然毛病百出,甚至走向死亡边缘。

    业报瑜伽将构造人体的物质部份,名为色蕴。精神部份,名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合言之名为五蕴。

    五蕴中的色蕴,是指人体中的物质元素。例如:人体中的骨骼,是地的元素,属于坚性;人体中的水份,是水的元素,属于湿性;人的体温,是火的元素,属于暖性;人体可以俯仰屈伸,行动进止,是风的元素,属于动性。 传统瑜伽观认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能构造万物,因名四大,有形色可见,故名色蕴。

    五蕴中的受,指人体五官对外界环境的感受,领纳于心,引生情绪反应谓之受。因外境有顺逆,人的感受便有苦乐之分,苦则憎,憎则嗔,嗔则烦恼无尽。乐则爱,爱则贪,贪则欲望无穷。人生于世,生存于顺逆二境不断交替中,憎爱贪嗔的心理亦恶性循环不已。因而产生种种颠倒妄想谓之痴。人的生命,既充满贪嗔痴,也就带来罪恶与苦恼的命运。

    五蕴中的想,指人类意识的想像力,人因外境牵心,故心取境,构成概念,安立名言,分别是非好丑,而产生喜怒哀乐种种意念,谓之想。

    五蕴中的行,其定义是迁流造作。人对外界之顺逆二境,引生内心的反应,经过思考、判断,而策动于语言行为,心理学称为人的意志,佛学名为思心所。人类精神界,除前之感受及想像外,一切有关心理活动,皆属于行蕴。

    五蕴中的识,定义是对境明了识别,心理学名为认识,但认识只限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生起见、闻、嗅、味、觉、知等识别作用。佛学认为,人除眼等生理器官,对色等物质产生认识,感受、取舍,以及意志活动等作用外,还有微细的精神活动,及精神的主体。前者是唯识宗所立的第七末那识,后者是唯识宗所说的第八阿赖耶识。

    末那译名意。因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引生自我的观念与执著,产生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等心理状态,恒审思量,因名意识。以七识执我,引起眼等六识的心理活动,对色等六尘,产生感受、领纳、占有等反应。又名意根,是我法二执的根本。

    阿赖耶识译名含藏,可分为能藏,所藏及执藏。因此识是人类生命的主体,亦是宇宙万法的生因,以其能接收眼等六识所传递的经验——业种子,妥为储藏,为储藏业种子的仓库,因名所藏;以其能保持业力种子,令其不失不坏,作为开展未来一切现象的主因,因名能藏;以其是我执的发源地,第七识依之坚执自我,而产生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等心理病态,因名执藏。

    业报瑜伽观认为,由精神与物质等五蕴所组成的人类生命, 与世界万事万物都一样是不能永恒长存,一切都是暂时的存在,生命亦如此。但死亡不是生命的永远消失,而是生命的再生和重塑,即遁入轮回或往生极乐。但精神部份却永恒不死,特别是作为精神主体的八识心王,含藏著人过去所造的业因,引生现世的结果,再由现世行为形成不可磨灭的业种子,储藏放入识田中,作为引生未来生命的主因,遂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命的流传,生生不已。

关联文挡:心力、业力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