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瑜伽的八支: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也应是习形体瑜伽术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基于国人的惯性思维,瑜伽红尘则认为若能构建一个以中国传统修行学的精、气、神思考框架的认知方式,来理解瑜伽术的调身、调息、摄心、凝神的定义,将有助于您的学习,因此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引导您审视形体瑜伽术的实施原则。
精神意气取决于思维的内在活动,不容易讲得清,难以理解。形体瑜伽的姿势动作是外在形式,看得见,容易学,可以依样画葫芦地模仿。
不明白形体瑜伽身心兼修的人,学习瑜伽只能以“形似” 为目标。
有些不负责任的瑜伽培训机构,办班“瑜伽班”,只教外形动作,不讲用意运气。有人编书、出VCD,也只讲瑜伽姿势,不讲用意运气。使得“瑜伽操”太多,
传统瑜伽功法难见,使得许许多多瑜伽健身者没有能取得应有的锻炼效果。
为此瑜伽红尘提倡纠正忽视或轻视用意运气的偏向,注重意气锻炼(调息);让瑜伽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为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发挥更好的作用。
瑜伽运动是身心兼修的运动,必须从锻炼意气着手。从事瑜伽运动时肢体的动静变换,外形姿态,气势神态,劲力发挥等等,都是意气运动的外在表现。
根据传统瑜伽的实施原则的调息、摄心、凝神要求,瑜伽运动的一举一动,应先有运动的意识,使“气”相应活动,“气”动则神态和形体也相应地运动。这就是瑜伽经所说的: “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的要领。练形体瑜伽的外形动作,是在意识的指挥下,由运行的“气”带领完成的。所以,学习瑜伽术必须同时练习用意运气(调息),要锻炼用意识(调心)指挥气和外形动作的能力,以及保持意识和集中意识的能力(摄心),逐步做到能把意气贯串到动作、姿势、气势和神态上,达到内在的意、气和外在的形、神相合拍。
用意运气也称意气运动。意气运动是由运动的意识及其引起的气的状态和运动。瑜伽运动时肢体的动作和姿态,气势神态的表现和劲力的发挥等,都是意气运动的外在表现。
瑜伽的意气运动(调身、调息、调心)
什么是意?
“意”是心意、思想意识、意念的简称,对应形体瑜伽术而言就是专指为了保持或改变形体的姿势、动作和表现气势、神态而动用的内在思想意识。
练瑜伽时,各个瑜伽姿式间的过渡,是由形体动作和神态来表现的。
动作和神态是由意指挥的。要做动作,先要有该动作的表达的内涵──意,即“先有意动而后形动”,这是人行为一般的自然规律。可是,形体瑜伽的动作要领规定:要“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气到劲到”。这就要求在动作之前先要有气的运行,动作和劲力是由气的运行而作用的,而气的运行和状态是用意来控制的(摄心)。这就是形体瑜伽不同于
一般自然动作的地方:意不是简单地直接指挥形体动作,这里首先有一个气运行的过程(调息)。意的作用除了发动动作、表现神态(凝神),发挥劲力之外,还要发动气的运行。意是动作的命令,气是令旗,气运行而有形体动作、神态表现,这就是瑜伽中
的调身、调息、摄心、凝神与相应的意、气、形、神的关系。由此可见锻炼用意(摄心)在瑜伽锻炼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气?
这里所说的“气”,不是肺脏呼吸的空气,而是中医学
理论称之为“元气”、“先天气”、可在经络中通行的一种气。瑜伽术把这种气则命名为“生命之气”。
虽然,当代学者对“气”的看法尚不一致,有人说“气”是神经,有人说
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分泌物,有人说是人体具有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等等,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和武术练功实践中体验证实:人体确实有这种“气”的存在, 并在体内活动;“气”与人体经络(脉轮)有密切关系;
“气”的状态和活动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健康和能力;人有可能感觉到自身“气”的活动,可能用意念控制“气”的状 态和活动。
例如,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运行时能带动血流运行(气行则血行),有调和气血、改善微循环等功能,由于气滞血瘀造成的病痛就会消失。“气”可以循经运行,起到通经活络,调整脏腑的作用,五脏六腑得到平衡, 病不得生。
由此可见,通过练功,增强对“气”的活动状态的控制能力(摄心),是提升瑜伽的医疗保健、减肥美体健身功效的重要手段。(桑田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