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友A:我们是异地恋,好不容易现在有在同一个城市生活的机会,最近两个月就经常吵架 Q友c:感觉我和你是相反,不过也是个麻烦的问题,都烦了一年了 Q友B:在一起睡觉,这以后还有人要嘛? Q友D:思想落后。 Q友A:很多问题,很多烦恼,就是得不到解决,女人都是比较敏感的,特别是现在“小三”泛滥。你们怎么看有暴力倾向的男人? Q友D:偶尔一次,比方说一年,可以接受,经常就不行了。 Q友A:那当互相的信任度都受到冲击了呢? Q友D:哎,这个东西太复杂了,我也说不好。 瑜伽红尘:Q友A:关键在于您还有多大的空间允许您对此进行重新评估而后行?若有,如超出您的忍受极限而您又没更好的解决策略则做好离他而去的准备,若无,再忍再拖下看看, Q友A:我已经忍了,拖了一段时间了,只剩下最后一周的时间我就要飞了,他不接电话,找不到他,好几次都是这样让我很难受,是我自己心里还放不下他。 这是我前段时间在个佛学Q群的聊天记录的片段,当事人Q友A与同居男友发生的争执,其后来听取了群里的学心理学之人的建议,我后来对心理学和修行学对同一问题,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层面简单探讨了一下,顺发于网上供有需者参用。 佛学也好传统瑜伽术也吧,其解决问题的层面皆是在人的第一天性,此层面就是所谓佛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是唤醒人天性中的慈悲与善良必须行深至此。倘若人能拥有佛定义的慈悲与善良(注意不是常人理解的慈悲与善良,其是对环境因素产生的一种有生命属性的感召力。),任何人于生存中所遇到的障碍皆可苦厄化为尘。真实不虚。而心理学解决问题的层面还是在人的第二天性,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惑往往貌似可从这一层面上找到蛛丝马迹,其实人的很多心因性障碍,其根系早己渗透在第一天性的层面了,第二天性的层面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达而已,由此可见,从第二天性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非是终极的。以传统佛学理论也好,瑜伽修行观也吧,皆认为人的第二天性还是个迷,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只是迷的程度不同而己。用迷解迷的能力是受到限制,不容盲目乐观。 现代心理学受其自身发展的局限目前只能从这一层面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未闻佛法者或不是瑜伽修行人可用采用心理学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技法。但对修行人而言心理学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略欠缺终极关怀所必须具备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心理学自身体系还在完善之中的影响,而传统修行体系却早己完善了,我个人认为传统修行体系是心理学的终极版,我也认为心理学学科的最终发展与归宿必与传统修行体系进行广泛领域的对话而融入其中……。 第一天性解决问题的能级要高于第二天性至少一个级数,这是心理学无法比的,若连这些都未曾悟到的修行人慢慢来去修吧。正信佛学绝对不是迷信,若有人在认知中存有佛学是迷信者,我敬请她先检视自己的修学中是否存有误区。其实今天那位Q友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若回至人第一天性中,问题迎刃而解。皆因人的第一天性,不管是时代在改变,还是科技在进步,也不管是圣人,还是杀人犯都是不垢不净的(是永恒不变的),也可说是慈悲善良的,关键在于您是否具备将那人带入这一层面的能力与智慧。 显然,不管是从生命的自然观,还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身及处理日常事务的方式,都符合多样性的原则,人的需求与悟性无疑也体现多样性的原则,是有结构性的,不同学科对解决同样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迎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虽然传统修行体系的终极目的是要引导你至解脱,但也受到其自身需满足一定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未必就能适用于任何人群的需求,我也深知,很多人更关心的是她如何改善她的身心表达及生存状况,我也不认为每个人在寻求做得更好的过程中只摘取迎合她需求的,有什么不好。毕竟人之慧根天赋不同,后天造化也各有所异,实不必强求划一,随之心智去选择她能理解把握的解决问题的技法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