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我的梵唱禅修日记 → 佛陀,无神论者与佛教传播形式更新时间:2011-08-18


 佛陀,无神论者与佛教传播形式

时下发现不少学习瑜伽(yoga)者也涉足佛学,佛学与瑜伽一脉相传同属印度文化体系,若能严格按照佛学所宣示的原则、理想、价值观、实施办法等去实修行(正信),毫无疑问同样拥有解决人生困惑的终极策略,也是一门生命工程学。且其修习方式与瑜伽模式基本上相同,我个人认为它比现流行的瑜伽更侧重于灵修且保留更多的原生态信息。但现佛学中有些阐述方式和解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宗教内容之外,还杂染了不少被现代人认为是迷信的内容,这有别于现流行瑜伽体系中被广泛认同的非宗教观原则。

而在这些学习瑜伽者的当中,不少人之所以接触佛学也只是侧重于它的实修观与瑜伽模式类似性,毕竟中国佛学融入了本土文化易被国人习惯性思维所理解。基于此认知本文摘编了如下对佛学的阐述方式,或许有助于有些不同思考模式的人重新认识佛学之参用。

1、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印度思想界宗教流派学术思想相互辩论融合,形成了一股革新的文化运动----沙门思潮。“这个思潮的产生就在释迦牟尼出生的这个年代,甚至在超前那个时期。这个思潮的产生,就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凡是和婆罗门教不同的意见,主张不同的派别就叫沙门。沙门派别当中也有很多流派,佛教就是沙门派别当中的一种。”“以佛教为代表的沙门思潮,它在很多方面是跟婆罗门教的思想有很大的差距。这里面包括佛教,也包括所谓的九十六种外道。他们就不赞同婆罗门教的神创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圆慈法师):“所谓的神创造一切的理论,释迦牟尼是反对的,在这方面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天空,释迦牟尼微笑着离开人世。据佛经记载:此时大地震动,天空雷声回荡,这位千古难遇的人间佛陀终于离开了他的弟子、离开了他深爱的国土和他洒满慈爱的人间,圆满明净。他一生光明磊落的人格,如同皎洁的月光,在黑暗的宇宙中为行路的人照亮通往真理的道路。多少年后,一位长老这样说:“佛陀是人,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作为佛陀他结束了一生,但作为人,他具有独特的个性而成为非一般的人。有人说,没有一位宗教导师像佛陀如此无神,但又没有一位像他这样神圣”。(阅读重点:佛陀是无神论者。)

2、在最后的日子,释迦牟尼的身体极其虚弱,已经没有力量大声说话,但是作为一位负责任的僧团领袖,他必须凭借自身强大的毅力,完成他最后的使命,他对弟子们说:“不要对他本人进行形式上的个人崇拜,遵行与实践他的法才是对他的真正的尊敬、顶礼和赞美”。释迦牟尼说了一句富有启示的话:“自己就是最后的岛屿”,意思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

3、古老的喜马拉雅山南麓,美丽的印度河之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有一个叫做迦毗罗卫国的小国,在当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它本该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因为一个伟大生命的诞生,而变得神秘夺目。一个生命来自于母亲的右肋,诞生之时便迈出七步,足印中幻化出美丽的莲花----佛陀诞生了,传说这一天是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

这个壁画描述了释迦牟尼最初的诞生,在几千年口口相传中,释迦牟尼的诞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事实上,释迦牟尼对人的出生是这样说的:“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阅读重点:对传说与释迦牟尼对人的出生的说法。)

4、从释迦牟尼在世,直到他灭度500多年的公元一世纪,这段时间里,佛教仅有口传的经典,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口口相传是佛经流传的重要手段,直到800年后,法显西行求法时,这种口传方式仍然被僧人们采用。(阅读重点:为什么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佛教仅有口传的经典,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5、佛教的传播形式,主要是以建寺庙、佛塔、塑像和壁画来进行的。这种宗教艺术的传播,也促进了各个地区的艺术发展。(阅读重点:为什么佛教的传播形式,主要方式不是文字,而是以艺术图像的方式传播。)

瑜伽术与佛学一脉相传,同属印度修行文化体系,我个人认为理解第4、5点对修佛学也好、修瑜伽术(yoga)也罢、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基础概念。当您参透个中道理之后,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瑜伽红尘用那么多音画去表达瑜伽术而不是用文字了。瑜伽红尘网站的文字介绍大多点一下就过或干脆转载算了,皆因本站是以最贴近禅原生态的音画语言为主的方式来表达禅语禅境的而非文字。为此我常建议我的学员,若您想详细了解本站文字涉及的内容,网上一大堆您随便搜下就ok,同时我也建议习瑜伽者不要人为地将整个理论学习资料复杂化,就以一本《瑜伽经》作为理论学习资料就足矣。(桑田)

注:本文摘自六集系列片《法门寺》第一集 灵迹 解说词,需全文浏览的读者网上搜下就行了。

关联文挡:信佛与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