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禅的缘合,在于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饮茶时注重平心静气品味,茶道与禅悟均着重在主体感觉。在品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在专心品茶中使人禅静如水,清静自然。据《五灯会元》载:儒生陆希声曾拜见仰山慧寂禅师,问和尚是否还持戒、坐禅,仰山慧寂禅师说了一句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把悟道溶入到吃茶、禅农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平和、宁静的禅境。 禅定,即精神集中,思想专一,相当于普通心理学中的“注意”,禅师们通过简单的日常事务行为获得关于生活的奇妙感觉,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把日常化与哲理化,生活化与行为化结合起来,通过日常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吃茶”而达“见性即佛”的成佛之目的。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具有天然性、整体性和现实性的特性,它体现在日常生活行、坐、住、卧中,“吃茶”时人们所具有的平和、宁静又充满生机愉悦的生活心态,一种淡泊有情趣的现实生活,对六尘之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处无心”的静谧空灵,甚至无一丝心灵的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限也泯灭,此时的他们已远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他们厌恶名利后面的刀光剑影,只求在“吃茶”中,心灵进入似动却静,似色却空,没有任何情感波澜的无念与永恒自然合一的禅境,在平凡、自然中释放自己,让心灵得到暂时的平静,这种平静便是道。 禅宗认为:一切法门、佛性、佛道并不存在于众生之外的世界,而是寓于众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实践之中。没有三界可超越,没有菩提可追求,佛法便是自我意识的觉悟,只掌握自己人生航程的我,只要认识了这个我的本来,便已成佛。所以“三界无物,何处生心,四大皆空,何处见佛,道在汝前,道外无物。”
“禅就是你每日的心情”,离开了日常生活,就不可能有禅的修行。我们生活在这世间,只要你每天心情好,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于善于恶,不断不修,随顺众缘,无障无碍,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分别,无绊累,触着普遍法界的无我,无碍地适应社会,遇到许多无奈之事,都能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即你便生活在极乐世界。如果一个人每天为了名利而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烦恼,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欲望暂时实现又怕失去,这种深层部份的心理行为又都是隐晦迂回,一方面不择手段盼望欲望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想要符合他人的肯定和期望,身心永远处于精神压力及思想矛盾之中,在苦海中沉浮,这种人就生活在十八层地狱中,因为他的身心在地狱般的欲火中煎熬,他们的生活又的确有如行尸走肉的迷惑和痛苦,他们在魔中不能自拔。心中的欲火便是心魔,用别人的错误折靡自己,是外魔,这两种魔都能使一个人失去自己的本来。 便是通过修习禅茶瑜伽,平静自己的不如意之心态,在烦恼中求清静,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认识到凡是来到眼前的,就是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生活,要勇于面对,善于面对。平常心,是将外界一切琐事调整为最佳状态时来支配意识,在这种状态中,精神逐渐能够超越于它的烦恼动乱之上,每当烦恼来时,请“吃茶去”,人生处于无奈时,请“吃茶去”,在“吃茶”中感受禅那玄妙潇洒的风度,淡泊宁静的情趣,满不在乎的行径,透彻了悟的心境,享受人生极乐世界的快乐,防止堕入地狱的痛苦。千言万语一句话,请“吃茶去”。(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