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护生素食 →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 更新时间:2011-08-17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

    就佛门而言,尊重生命是素食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大自然的一花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任意伤生害命,或是砍伐山林,浪费资源,都是欠缺尊重生命的想法。

佛教的持斋茹素,乃至护生放生,最主要是基於慈悲的精神,这正说明佛教是以最清净的心灵,最彻底的方式来尊重众生生命的表现。

佛门以慈悲为怀,为长养学佛人的慈悲心,减少世间的暴戾气氛,让一切有情乐於亲近、依附;为爱护众生,尊重生命,让所有众生能身心安乐、无所怖畏,因此主张素食。

佛法认为,由於荤食的人身体臭秽,所以诸圣先贤不会亲近,因此即使是这位修行的人再怎麽精进,也无法成就道业;反而,口气常有臭味,亦增长疾病。

食肉,即是对於口腹之欲,心生味著,对一切有情的生命不予尊重,不仅会遮断慈悲的种子,而且障碍修行,可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所谓‘莫道世上刀兵劫,但闻屠门夜半声’,世间的人食肉,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於是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因此战争灾祸连绵不绝。愿云禅师的戒肉食诗曾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所以佛教改良吃的艺术,提倡素食,杜绝杀戮,让世界拥有安宁祥和的日子。

中国佛教提倡素食

北传佛教、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三大佛教文化里,只有中国佛教是完全素食的,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佛教并不是一开始就素食,而是经过相关经典的传播、僧人的自觉、帝王的提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共识。由於古时帝王慈悯衆生,提倡素食,上行下效,对於民风的改善,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素食的原理,来自护生的观念。吾人观察世间上的一切有情众生,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即使是小如蝼蚁,如不幸溺水,尚且奋力挣扎,但聪明的人类却往往忘却自己曾受刀杖楚毒的痛苦,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宰杀众生,孰不知因缘果报的道理,最後还得承受苦果。

素食有益於身体健康,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事实,不仅能涵养柔和的心性、仁慈的性格,更能使耐力增加;例如,观察地球上素食的动物,如牛、马、大象、骆驼等,皆是比较具有耐久的力量,反观如豺狼虎豹等凶猛的动物虽强悍,但力量无法持久,由此可知,素食能增加耐久,为良好的养生之道。

《阿含经》里曾提到为长养有情众生的生命,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等四种食物,能吃出健康、活力,才是学佛的本意。因此,佛门的‘食存五观’里说,吃饭时若能思量到这顿饭的来处不易,就能産生惜福的心;心存惭愧之心,时时提防自己,不要眷恋食物的美味,助长了贪欲;吃饭是为了治病,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成就佛法的道业,必须借助这个色身来修行,甚至以禅悦为食,日日法喜充满。

酒肉葱韭蒜障碍修行

此外,佛门中所主张广义的素食,包括不食用肉类食物、五辛,及不饮酒。佛门主张不饮酒的理由,是因为饮酒易乱性,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因为卖酒的行为,会导致众生因有酒可喝,心神颠倒,乱性害人。

或许有人会问∶市面上所卖的葱、蒜、韭、兴渠、薤等五辛,即非肉类,为何佛门人士不许食用?皆因此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食用五辛秽浊的气味,易增长人们的欲心,辛烈的感觉,又会增加人们的嗔怒,即使能宣说佛法,十方天仙也都赚其臭秽,悉皆远离,於是此人的福德因缘日渐消薄,道业也难以成就。所以人们如要清心寡欲,祛除乖戾的气息,除了戒食酒肉之外,同时还要戒食五辛。

以传统瑜伽生命观而言,我们若不吃素,就很难长养慈悲心。当一个人过渡吃肉的时候,体内积聚了大量的能量,这样会令人的行为难以自控,也有违瑜伽术将人定义于平和宁静之中。相反地,一个人如果不再吃肉,瑜伽观认为这样他的身体就会开始净化,内在的慈悲心也会逐渐发展,如果每个习瑜伽者都修行打坐并且茹素、不杀生,人与自然早就和谐了。

关联文档:瑜伽素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