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传统美德 → 中国禅宗与伦理道德 更新时间:2011-08-17


中国禅宗与伦理道德

    印度禅(瑜伽的一种修行方法)也不同于日本禅。佛教传入中国就与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渗透融合的过程,终于建立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禅宗。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多层次的思想内涵。禅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它适应中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也适应当时意识领域的色调。它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流行时期最长的第一大宗派,其思想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传法上,由“藉教悟宗”的如来禅,转为“教外别传”的祖师禅;在伦理上,由“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性平等观,发展到“随顺自然”的人生哲学;在传承上,从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衍生为五家七宗,在唐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学说。它从人生角度入后,对人生目的,生命价值、善恶标准、人生本质、道德觉悟、修养途径,提出了独特主张,从构成自己的伦理思想体系,它的基本内容可分下列二点:1、人格本体论。禅宗以《金刚经》所说定慧为本,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六祖慧能从经文中悟出定慧等学的微旨,禅宗一切思想皆从引伸扩充而业。它虽依《金刚经》我空、法空,空空,离相、离念。但实际—上它关心的并非是物质与精神究竟为何本质问题,而是—种人物自我解脱以及这种解脱的心理体验,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所感受的人生宇宙的终极真理。它把“真如”作为最高伦理实体。《成唯识论》卷九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诸经论列有许多异名。如《法华玄义》卷八列有“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十四名。佛教各派对它解释也不尽相同。中观派以性空为如(真如),亦名诸法实相。瑜伽行派主要以“法无我”、“圣智行”为真如。唯识宗以“唯识实性”为真如。地论学派立第八阿赖耶识,摄论学派更立第九阿摩罗识,均以自性清净为真如。总之认为人们一旦体认“真如”就能消除尘念、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真如佛性的内涵并非是对宇宙自然的针对和解说,主要在探索和建立一种理想人格。禅宗主张佛心不二,自性即佛。佛性既被解释为最高理论实体和道德境界的体现,又被理解为人的真正本性和内在道德的要求。2、心性修养论。禅宗在本体论上并没有多大的发挥,它的真正着力点是心性修养论,在思想史上的创新意义也在于此。慧能的中心思想就是佛性说。《坛经》记载他从岭南到黄悔初谒弘忍时有—‘段对话:“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入?欲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和尚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说:‘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由此可知,慧能在参学前早巳领悟佛性学说。他在得法偈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指出菩提树、明镜台皆是“空”的,正如 《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佛性才是真实的永恒清净的。大乘佛教认为佛性就是宇宙的本体真如,也就是最高的般若之智,每个众生都具此性德。慧能在《坛经》中阐述说:“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又说:“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在意。”只有除却妄念;拨去云雾,自识本心,直见本性,即可顿悟成佛。因此他在《坛经》中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并称:“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禅宗认为佛性是本觉的,这就为其道德修养设立了本体和动力。只要本觉的心性求得彻悟,即可达到不染不着、任运自然,自在解脱的“无念真如”境界。

 瑜伽头倒立式   3、道德原则实践及其方法。禅宗认为成佛纯是一种发明本心的见性功夫,因此要求学人摒息诸缘,莫生妄想、一切放下,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它提出“以定慧为本”的新禅法,突出道德意念,强调菩行要发自良心,出乎自觉,顺乎自律。成佛只在自识本心,而这一本心又是“觉体圆明”不可分割的本体。至理不可分,用智慧观照,即得全体,只能顿了,不分阶次。顿悟说虽使道德觉悟带有一种神秘性,但对道德思维却有一定的自明性。禅宗的即心即佛的理沧引导提倡人间佛教的方向,慧能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偈言”,揭示了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他把行住坐卧的修行方式,直接融化在道德修养主体的日常生活中,这显然是一种进步。 禅宗既继承了印度佛教伦理思想,发展各宗的道德观念;又接受了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吸收老庄追求纯任自然、超越是非的自然人生境界。推崇老庄得意忘言的思维格式,反对执指忘月,要求超越中介,自心与真心短兵相接,寻求与本来面目的直接合一。它还继承老庄否定权威,冲击教条的反叛精神,使人感到富有新意。

    禅宗伦理观的产生给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带来了生机。它在理论上主要成就是否定将佛神化,注重自力,强调个体道德的完善,从而把道德的自律所带来的情感——意志因素突出地表现出来。禅宗伦理把佛性世俗化、人性化,强调“平常心是道”,合乎道德本性。但它把先验的佛性作为人们内在善的本质规定,割断了道德信念与道德社会要求间的联系,从而使禅门弟子“口虽说空,行在有中”,失去了道德实践的真正意义,产生了“口头禅”,“文字禅”,“狂禅”等弊病,禅风每况愈下,主要就在与伦理道德脱节。宋永明延寿有鉴于此,曾著《宗镜录》100卷,意在扶衰救弊,匡正禅风。禅宗伦理以它富于建树的心性修养学说,对我国哲学思想尤其是末明理学的心性之学影响甚大,导致宋明理学成为一种明心见性的与禅宗伦理表里一致的心性修养论。同时,禅宗伦理作为一种人生学说,它在后世理想人格和心态结构等方面都产生广泛的影响。禅文化是佛教中国化后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今天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和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它的伦理渗透力,人格影响力都要求人们给予重新审视。作为中国佛教徒,更应积极参加禅文化的研究和开拓,发挥和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致力于人间佛教的普及,竭尽心力促进禅宗伦理认识的深化,从而使中国佛教的伦理框架更加完善,为进一步探索佛教理论宝库作出新的贡献!

    插图所示为:瑜伽头倒立式

关联文挡:伦理之情     伦理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