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以前的孩子,祖父母是他们亲昵依偎的对象,成年以前,会觉得老人跟他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自己有著不会衰老的错觉。但是一到中年或壮年之后,似乎对自己生命的全貌,有著完整的轮廓。开始看到年老是必然的结果,并体验到老年人的心声。自己开始对家里的老人,有著浓厚的关怀。但是一般而言老年人比儿童不好相处,他们失去儿童的天真和欢笑,他们不服输的心理正好与力不从心构成了矛盾心结。所以,不少老年人的言行,具有强烈的防卫机制式反应。他们一再的重复自己的重要,说一些进去的英雄故事,批评现代年轻人的不是。但年轻人要了解他们,接纳他们,给他们温暖。
老年人是很孤单的,由于他们很少被充分的了解,被完全的接纳,所以总是有些优郁和彷徨。他们曾经是家庭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人,可是,现在是被遗忘的人。这正显露著养老院里,为何老人会自杀或暴力,或者带著绝望的眼神,茫然看著一道无助的墙。那是一道疏离、被遗弃的墙。这不只是养老院里的老人如此,一个没有丰沛感情的家庭,即使是富裕的,老人们也难逃这悲剧的牵运。
老人在一个家庭要被爱护,要被重视,要享有活泼的亲情。就像对待儿童一样,要有逗趣,能哼著歌声,同样能分享经验与学习。有亲密、交谈和抚爱。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保有创造性和活力。
佛陀所揭示的智慧就是尊重生命,众生平等。众生平等不只表示每一个人都要享有欢笑,连一切有情众生也不例外。更进一步的说,即使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不分老幼、不分强弱,都要享有那分喜悦与尊荣。
不过,现代人太自私了,而且社会及经济生活方式,几乎对老人极为不利。他们被强制退休回家,家人却忙著营生而忽略了他们。城市与社区的发展,使他们在建筑物的丛林里举目无亲,又看不到未来生活究竟有什么指望。毛血日益微,身体日益衰,除了消极的等待一盏生命的油灯熄灭之外,又有什么指望。
但事情也不是那么悲观,我认为家庭里,儿童和老人是天生的互补。所以,老人如果有儿童来依偎,他们似乎就有了指望。反之,儿童若有了老祖父母的陪伴,就有好的安全感。这个老小配的调和,似乎是天赋的心理生态平衡。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家庭,要有效安排这种生活的资源。
老年人要受到家人的尊重和敬爱,否则也会像青少年一样变坏。他们变坏的方式和青年不同,他们会越来越古怪,越来越啰嗦和挑剔;精神生活上也日益消极化.这样的生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狭小痛苦得像是牢宠.请留意!监牢有很多种,犯罪被判入狱是一种,精神生活狭隘化,以致优郁沮丧又是另一种.你的父母亲是否活在僵化的精神世界里呢?人不免衰老,但作子女的人别忘了给他们一点自由创意的精神生活.善待父母,也等于善待自己,给自己的年老播下希望。
佛经揭示著因果的现象,这也是中国人传承两千多的观念.但是这个观念已被现代人忽视.在此,我要呼吁,家庭生活中,如果我们未能提供老人温馨的爱和欢乐的亲密感,子女们耳濡目染,这种非爱的行为,将成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人总归是要老的,自己所造的孽网,将反过来牢牢的困住自己.
老年的岁月占人生很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医疗发达的时代,很可能有二、三十年之久。你要重视这个家庭问题,不要只有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时,买一大束花去补偿赎罪,而是要把那一大束的花,化成一小朶一小朶,每天送来跟他们分享。这就是对生命,看出一种慈爱的希望。
我们当然不是为了怕报应才孝顺父母,而是知道老人家确实需要温暖。从给予温暖和照料中,让他们看出这世界依旧像他年轻时代一样有朝气。《六祖坛经》上说:
“恩则亲养父母。”
当你透过亲养父母,给他安慰和温馨时,即创造了光明的希望,它有著大日如来的光辉和温暖,你受到佛光的普照。这时,你和年老的父母,同时可以感受到《临济录》所说:
“寒松一色千年别,
野老拈花万国春。”
就像千年的老松树,虽与小松有别,但是天寒料峭的春日,却吐露著相同的绿意;而野老也像古松一样,春意盎然,享受著发如花般的生命开放,绽放著生命的香气。(摘自:郑石岩 悟.看出希望来-家庭亲情)
插图所示为:瑜伽坐角2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