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传统美德→ 互爱的温馨 更新时间:2011-08-17


互爱的温馨

    家庭是爱情的结果,但为什么会有偌多家庭会破裂呢?家庭是慈悲心最浓的地方,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少年要离家、逃家呢?那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家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懂得透过宽恕去互爱。诚如教育家巴士卡力亚所说:“为什么我们要宽恕呢?因为不宽恕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心存怨恨,寻求报复,寻自己有害,而且一无所得。这既不能满足自己,又不能愈合创伤;不去宽恕对方,只会阻挡自己的成长,而把积极的心力,埋葬在精疲力竭的消极行为之中。不去宽恕,会使自己心生猜疑,不敢相信别人,而致破坏了生活的创造力。”家庭如果不透过宽恕去互爱,是不会有什么希望的。

瑜伽单脚背部伸展式  互爱是什么?我认为那是让彼此感到自己有价值的行动。当家人相互关怀时,彼此感到被重视的喜悦;家人相互尊重时,彼此都有受敬爱的尊严;家人能彼此负责时,大家都有被爱的满足;家人能相互信任了解时,彼此就感到温馨和安慰。

互爱的第一件事是互相关怀。关怀并不是期望,而是对家人的成长、安全、健康和需要,表示关注。关怀的结果,一定要产生行动。当你的子女逾时未归时,你会走出来盼望;家人有了疾病,一家会送他就医。基本上,关怀是很自然的事。但是,父母亲在关心子女的成绩时,就会把关心和欲求混淆不清了。特别是孩子达不到自己的希望时,便会泄气,甚至愤而说起气话,冷嘲热讽起来。我曾经看过父母亲当著子女面前,对别人说,“这孩子已经没有指望了!”我认为,这样一句话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而那伤害的利剑却来自关怀,你说冤枉吧。佛经说:

“落爱见处,失菩提路。”

当一个人对于爱起了执著,不能醒觉到爱是一种智慧,不明白关怀是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时,那么,爱越深,宽恕的也就越少。最后,变成单方面的关心;亲情就失去它的连心和活力,父母也就不容易对孩子起诱导作用。

关怀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去倾听。懂得倾听子女的诉苦,他们的压力便得到纾解。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你的关心,有时候,只要你聆听诉说,全部问题已迎刃而解,无需你的答案。你要知道,真正要去调适,去解答难题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对于稍大的孩子,如果他不要求你的协助,倾听就是最大的协助。

你要在生活之中,养成并换心得,请他表示意见,甚至要请求孩子,协助解决问题。这是引发孩子关心大人的最佳方法。譬如说,你有了什么难题,可以在交谈中说出来,他们会关心你,也许他们所提的意见并不成熟,但是提意见的本身,就是一种关怀,它比什么都可贵。有一次,我谈到房屋贷款负担很重,当时我那两个幼稚园的小男孩,竟然把扑满里的钱拿出来,要帮助我们还贷款。有一阵子我受伤,一不小心就会再扭伤而严重疼痛。孩子们总是随时在留意我,提醒我这,提醒我那。在必要时,为我拿重的东西,扶持我站立起来,就跟他们母亲一样,随时流露著关怀,这是温暖的爱。

互爱必然表现出责任感来。责任表示自己能正确的负起应尽的本分。责任是有效率的;没有效率的工作,比没有做还糟。我知道,亲情如果没有责任感是不牢固,是空洞的。因此,你要用责任与实践,去唤起孩子的责任与实践。你必须自己肯上进,肯努力,肯用功;然后,将它化为榜样和身教,才能引发孩子跟你一样兢兢业业。

内人总是在厨房作菜时,要求孩子一旁协助,并赞美他们“做得好!”;有时也有弄砸的时候,虽不免给他们一些训诫,但总是以肯定收尾。这一来,孩子们真的能干起来,下厨房的基本能力,很快就培养起来。我们总是一起做家事,分配工作,各有所司;合作与负责养成了群策群力的习惯,人必须学会在负责任中发现希望。

责任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父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能增进其信心和敢于尝试的勇气。责任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生活与工作的钢梁,如果不在幼小时开始培养起来,将来很可能眼高手低,缺乏毅力,甚至表现得怯弱,没有担当,那就会失去当生活主人的豪气。唐朝临济禅师说:

“随处作主,

立处皆真。”

如果自己不肯负起责任,必然生活在一片虚妄烦恼之中。请注意!家庭之中如果没有责任的气氛,必然家道不佳,亲子之情也就不坚,家里是看不出什么希望来的。

亲子的互爱,必须建立在尊重上。相互尊重,就可以维护彼此的自尊心。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不是处处顺著孩子,顺著孩子无异溺爱。尊重是指对人性尊严的敬重,父母亲不凌辱他,不贬损他,同时要支持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

我认为亲情的伟大,表现于耐心地提供子女探索其能力,以及协助建立健康的自我观念上。家庭若能能提供孩子各种尝试机会,供他们学习与体验,他们自会看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瑰宝,不可能有两个孩子会相同,所以孩子的个别特质不应该相互比较,而是要发展他的自我;不应该否定孩子的特长和能力,而应鼓励并呵护那些能力的幼芽,让能力蓬勃的发展。我们必须留意一个生活的事实;每一个都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发现自己要走的路;我们对孩子做如是的肯定,便是尊重。

互爱的另一因素是彼此的了解。同情心和同理心就是了解的基础,同情是情感的共鸣,同理是对事理的共识。当家人能彼此设身处地想想时,便有了互爱;对家庭生活有了共识时,彼此就觉得很融洽贴心。了解当然需要知识,你想了解年老的父母,就得具备起码的老年心理学知识,要知道他们身心上的变化与适应。当然,你若想了解子女,自己就得花一点时间去研读儿童或青少年心理学。

在互爱的气氛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智都在成长。生活显得有朝气,有创意。心智的成长不只是儿童或青少年的问题,成人和老年人也一样。家庭一天失去爱,便一天失去心智的成长,失去精神生活的希望。(摘自:郑石岩 悟.看出希望来-家庭亲情)

    插图所示为:瑜伽单脚背部伸展式

关联文挡: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