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禅学基础 → 禅宗的理性更新时间:2012-06-02


禅宗的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讲道理。中国人素有“讲理”的文化传统,如遇矛盾,常有“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逻辑。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思维形态,是“信仰”,即对某事某物的相信、信任。

宗教与信仰密不可分,信仰是宗教的重要成分。在神本论宗教中,信仰甚至成为宗教成立的核心基础。如基督新教将“因信称义”作为基本教义,认为只有信仰,即相信神的至高无上性与主宰地位,是人获得拯救,成为得救的“义人”的唯一根据。

以佛教为代表的人本型宗教亦重视信仰,但其本义是对神圣者的尊重。佛教更强调的是理性基础上的信仰,即所谓的正信、智信。在佛教的呈现方式中,“讲经”、“辩经”、“讲道”占有突出的地位。会讲法的出家人被尊称为“法师”。凡此种种,突出的就是讲道理,也就是理性。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佛教更有三藏十二部之说。如何看待佛教经典的价值?有的宗教派别认为,经典字字是神启,都是真理。但对于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掌握的是绝对真理,由此历史上产生过无数的宗教争论乃至冲突。佛教如何理解经典的作用呢?中国禅宗的表达是:“不立文字”!即不依赖文字。文字只是引导觉悟的工具。如果能合理地使用文字,开悟成佛,则文字是有意义的;如果被文字束缚了心性,则诵经也不许。大珠慧海说:“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经,是学语人,是以不许。”如果念经变成鹦鹉学舌,那还是不诵的好。“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禅宗的创始人惠能更是一位不识字者,宋代有一幅名画,就叫“六祖撕经图”,用艺术的形式表达禅宗对文字、经典的态度。

大多数宗教都塑造神像用以崇拜,佛教塑像可以说是又多又好。那弥漫地球各地无数金碧辉煌的佛菩萨,构成了人类文化的精彩偏章。这些佛像的意义是什么?其神圣性何在?某个冬天,天气大寒,一位叫丹霞的法师将释迦牟尼佛的塑像劈了烧火。弟子大惊:师父如何烧佛?丹霞说:“烧佛?你看里面有舍利吗?”“无。”“没有舍利,如何是佛?”电光火石间,弟子顿悟。佛像也是接引大众升起欢喜心、敬仰心的媒介,金身银身,都是为了众生觉悟自心。

值此世界宗教频繁对话的时代,我们温习禅宗的这些伟大思想,怎不感慨佛教禅宗的理性精神。禅宗彻底破除了盲目崇拜,是真正理性的宗教。(魏德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联文挡:禅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