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禅学基础 → 禅和庄子哲学的差别 更新时间:2011-08-17


禅和庄子哲学的差别

在中国思想史上对自由做过认真的探索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上古有庄子,中古有禅宗。然而,就在同一的命题面前,这两种学说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特别突出。

庄子把精神和肉体相对化,认为精神不是肉体,肉体不是精神,精神和肉体不仅是对峙的而且是分裂的(瑜伽术也认为常人的身心是处于分裂状态中,)。既然肉体和精神是分裂的,那么精神就可能不受肉体的限制了,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是能够绝对自由的。用庄子的术语说就是能够“无待”而“逍遥”的。《大师宗》称这种精神绝对自由的人为真人。《齐物论》称这种精神绝对自由的人为至人。

从相对出发,追求绝对,思辨的起点和终点目标是同一的,但模式却是不同一的。思辨的起点是相对二元的模式,思辨的归宿是绝对一元的模式。思辨模式为前后错位互相矛盾不仅没有开拓出向目标靠近的实际能力,反而目标本身却由清晰而模糊,由真实而虚幻了。在差别面前为了“齐物”而转化认识方位结果是陷入怀疑主义的泥淖之中,在自由面前为了“逍遥”而转化思辨模式结果是什么呢?

庄子的精神绝对自由即“无待”的“逍遥”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并不是“无待”的。这个“待”和前提就是必须肯定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相对的是分裂的。只有肯定精神和肉体是分裂的,精神才可能脱离肉体而绝对自由。离开这个前提,精神绝对自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矣。然而,精神可能脱离肉体而绝对自由,却不能脱离精神而“无待”逍遥。庄子只看见了浅层次的“待”对绝对自由的限制,却没有发现深层次的“待”对绝对自由的障碍。精神是怎样障碍精神呢?

精神一旦成为精神,就既要肯定自我的存在又要维护自我的完整。肯定存在就不容否定,维持完整就不容分裂,这两个不容就是精神障碍精神的核心质。精神既然肯定自我的存在就必然和否定自我的外物对峙起来,既然维持自我的完整就必然和分裂自我的对象对峙起来,这两个对峙就是精神障碍精神的外围质。

庄子哲学的精神绝对自由只能突破精神障碍精神的外围质,却突不破精神障碍精神的核心质。因此,庄子只看见有形的外物对精神绝对自由的障碍,却看不见无形的精神对精神绝对自由的障碍。于是,当庄子哲学突破精神对精神绝对自由的外围的浅层次的障碍时,便进入了思辨豁达的层次,当突不破精神对精神绝对自由的核心的深层次障碍时,便跌入了自我给自我营造的精神囹圄之中。

庄子哲学的最高归宿既不是关于天人之探索,也不是关于差别之审视,而是关于自由之思辨。庄子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是关于自由的理性思辨。如果庄子的思辨停留在“无以人灭天”的层次,就不可能有做“七篇”的动力。“七篇”不也是以人灭天吗?如果庄子的思辨停留在齐物——怀疑的层次,也不可能有创建学说的热情。既然一切都是可是可非的,难道只有自己的学说才是确切无疑的吗?庄子哲学思辨的高峰是自由。自由既是庄子思辨的动力,也是庄子思辨的热情。对于一个精英生命什么都可能弃置,只有人生的动力和热情是很难否定的。然而,庄子思辨的自由是什么的自由呢?尽管庄子哲学在自由面前有挣扎、有迂回、有转化,但到头来只能给理性思辨开拓广阔的豁达的天地,却不能为生命心态赢得无限的真实的自由。或者说庄子误以为思辨的豁达就是精神的绝对自由,就是“无待”的逍遥。庄子哲学在自由面前,并没有争到真正的自由,只是扩大了主体的思辨视野。(桑田摘自:禅和庄子哲学 作者: 姜超)

关联文档:禅和庄子哲学第二个不同是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