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禅学基础 → 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 更新时间:2011-08-17


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

瑜伽肘部放松2式    一个真正的禅者,他的生活不是卖弄机锋、表现幽默,虽然那也无害,但真正的受用,最踏实的应该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人生总有一个方向,所谓克己复礼、吃亏就是占便宜,这都不究竟;一个根本原则必须确立,必须坚持,那就是‘唯求心安’。

    有个朋友好久没见,跑来跟我发牢骚,说他要退休啦!好人难做啦!说他如何尽职负责,副主管对他的考评,被他偷看到,其中误解很多,认为他没多大发展潜力....我说,你都应了过去我所讲的话:错误必得烦恼。你的考绩照道理你是不该看到才对呀!你偷偷看了那就错了,行为不光明嘛!你烦恼那是活该。

    我常讲,人活著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这种自我作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你必须做到唯求心安,事事无愧,人活著是责任义务;如初祖达摩所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做人不要图侥幸,不要做令心不安的事,否则就是欺心,欺心则欺天。

    宋明理学的‘心即理’跟禅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说心是原本的心,理是原本的理,脱离六尘的理,那么禅就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就是禅。能够有这个心胸,当然就心安无愧、洒脱自在。

    达摩西来,少室面壁九年,为了等二祖。二祖慧可去见达摩,求什么?求心安。他说:我心不宁,乞师予安。拿心来,我给你安。找心找不到啊!那我给你安好了。

    这一问一答之间,就显示了一个禅者的中心取向──求心安。他告诉我们,人到了无心的时候心自安,也就是说:有心心不安,无心心自安。当你表面意识停止活动,一切妄想停止,本来真心抬头的时候,心里自然就是平安、安适,无所不安。修心如果放弃了求心安而想学禅,那是断然不会成功的。插图所示为形体瑜伽肘部放松2式(本文作者:耕云先生)

关联文挡:瑜伽禅修安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