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瑜伽红尘禅与瑜伽瑜伽与禅 → 从苦行到禅定 更新时间:2011-08-17


从苦行到禅定

      瑜伽虽然广泛且长久地在印度传播,但从佛教文献来看;在佛教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前485年)(此生卒年依汉传佛教说法,约与中国孔子同时。依南传佛教说,一为公元前624-前544年,一为前623-前543年。)生存的时代,印度普遍流行的修行方式是苦行。苦行为梵文tapas的意译,原意为“热”,因为印度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天气炎热,所以宗教徒把受热作为苦行的手段,后引申为断除肉体欲望,忍受各种苦难的宗教实践。佛教的苦行称为“头陀”,而把其他宗派的苦行称为外道苦行;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记载,诸外道苦行有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单脚独立,五热炙身,常躺卧于灰土、棘刺、树叶、恶革、牛粪之上,又有受持牛戒、狗鸡戒,以灰涂身,披散长发等。时至今日,此类惨痛行径仍流行于印度教徒中,我国读者从报刊图片中也常目睹。

    悉达多太子李成佛之前。曾坚修苦行六年,希求通过自我折磨的方式,获致觉悟和解脱,如日食一谷一麦,或7天吃一顿饭,穿粗毛或树皮做成的衣服,拔除须发,连续站立,卧于荆棘、牛粪之上,不洗头不洗澡,到墓地与腐烂尸体睡在一起,结果一无所获,反倒是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奄奄一息,濒临死亡。这时他领悟到苦行终非圣道,纵受天报,仍在轮回,未得解脱,所以就中止苦行,另寻别途。于是,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一位牧女难陀波罗供养的乳粥,恢复了体力。当时他的五个随从,见到这种情景,以为他放弃解脱的努力,便离开他,前往波罗奈城继续他们的苦行。而悉达多一个人走到伽耶城外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柔软的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坐下,发誓说:“我今天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粉碎此身,终身不起此座。”他在树下独自静坐,凝住思维,如是经过7天7夜(一说49天),终于在金星升起之时(从黑夜到黎明的刹那间),忽然大彻大悟。这天是12月8日。(此依中国说法,在印度是2月8日或4月8日),时年35岁。从这天起,太子成为佛,一个新的宗教——佛教诞生了。这一无上的觉悟,经论专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译写作"无上正等正觉",有时简称菩提。为表纪念,毕钵罗树被尊称为"菩提树"即,觉树",汉地."腊八粥"的民俗亦源于此。

    从苦行到菩提的转折,意义非常重大,可以看作是修炼手段从蒙昧、野蛮向文明、理智的转变。因为苦行虽和禅定一样追求解脱,但苦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以自我肉体折磨去获取精神自由,实际上已把精神的载体——肉身破坏了。如以奉行苦行最为严酷的耆那教来说,其数祖大雄(尼乾陀·若提子,与佛陀同时代)的11名弟子中,有9名因断食苦行而结束了生命。印度人认为,肉体与精神是二元对立的,前者肮脏,后者洁净,因此,对肉体折磨达到精神解脱是可行可敬的。而佛陀另寻指向,转向思维的训练,以沉思代替苦行,终获成功。对自己生活的过去与对他人的观察,佛陀提倡"中道"智慧,反对两种极端行为:"一者处情欲中尽情享乐,粗俗凡庸","一者虽曰虞诚,而安苦楚、暴虐",按现在的话来说,前者是享乐主义,后者是苦行主义,佛陀认为这二者都不能获得福乐,因为肉体是外在的,用功于外在,无益;精神是内在的,所以佛陀告诫弟子们:"此二极端,慎勿追求,如来所阐中道,可得觉知,可获智慧,导人于清净、正觉、涅槃、寂天之境。"(此译文见增支部经典73,载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73页。)若把乔答摩·悉达多的觉悟放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范围中,真意义更加明显,大约与悉达多太子同时,中国有"百家争鸣"时期,老子、孔子等追求精神的永恒,西方也有古希腊人以理智阐述其哲学见解。在人文发达的世界各地,都在发挥思维的作用,发挥生物界进化几百万年最高产物大脑的机能。从此:人类心智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关联文档:领略痛苦的瑜伽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