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处位置 → 瑜伽红尘冥想主题 → 宁静 瑜伽至善坐式造型艺术姿势 更新时间:2011-08-22
宁静 瑜伽至善坐式造型艺术姿势

享受孤独

     炎炎夏日里,放下生活的锁碎,保存好那些已趋于压抑生命自然成长的最深的关爱,选择以最原本的状态,让心灵一丝不挂的任意行走于丛林、旷野......

    那看似只身背景的孤独于内心成为了一种超然的自在与享受,赤裸的心灵与自然一同博动而演奏出最美妙的华章!(圆芳)

   就以静坐为习瑜伽修行模式而言,在静坐中,也只有在静坐达至“零”平衡的宁静中,方可自我实现瑜伽。
   瑜伽红尘建议您:在每天独自静坐的冥想练习当中,整理您的思绪,为一天做好准备时,加持如下内涵。
奉献:给予与您生命所有关联的事物;
持戒:善待他人;
忍辱:放下瞋怒;
精进:增长所有美好事物的喜悦;
禅定:全神贯注,远离邪念;
智能:判断何谓真理;
慈悲:融合了对众生之爱的高度智识。
    奉献带来永恒的财富,吉祥美好的世界来自持戒;忍辱负重带来美好,卓越的成就来自精进;禅定带来平和与宁静,自由来自智能;慈悲为怀成就我们所有的美好愿望。
   习瑜伽者智慧的开发,何尝不是这样。过分的张扬,往往收获不了深邃的灵慧。唯有收束心神让心灵禅静下来,去发现、去品味、去超越,终会获取人生的大智慧。正所谓静能生慧。
    何谓宁静,不妄动也。习瑜伽者,能否做到静,这是能否学好瑜伽的关键。因为人们心中的烦恼,大多都是自己造成的。不少人由于奢望多、苛求多,就给自己带来了许多压力和负担。瑜伽宁静的本义不是教人远离俗世,隐居深山,而是清净心灵,安谧无波。一个人能做到心灵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宁静。达此境界,须在生活中做到,要用慈悲净化所爱,要用智能领航所爱,要用善美成就所爱,要用德行加持所爱,人的生命从爱而来,瑜伽者更应用纯爱、真爱、慈爱、净爱、来庄严美好的人间。

诫子篇(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给儿子诸葛乔的。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文中诸葛亮以一种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观,但,瑜伽红尘者认为其同样适合于规范今日习瑜伽者之行为。《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其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桑田图文合成)

关联文挡:

心静如水 瑜伽剪式     莲花坐与瑜伽丽人    初学习瑜伽者如何静坐与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