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思想充斥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中华民族的瑰宝中无不气韵流动。且不用说在文学、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豪气”等,在社会生活中有“天气”、“才气”、“口气”、“神气”等,单就中医学中所用到的气就有诸如:“清气”、“浊气”、“寒气”、“热气”、“食气”、“谷气”、“酒气”、“药气”、“邪气”、“毒气”、“恶气”、“乱气”、“厥气”、“郁气”、“积气”、“聚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精气”、“阴气”、“阳气”、“水气”、“木气”、“火气”、“金气”、“土气”、“卫气”、“营气”、“血气”、“胃气”、“脉气”、“正气”、“动气”、“形气”等数十种之多,气对中医学更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传统瑜伽术通过调息来强化气在人体的作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结果。“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以生者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学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气是有很强活力的物质。
在中医学中,气的含义应该是人体生命运动之象。而人体生命运动又具有多重特性,包括如精、津、血、脉、营、卫等各方面的生命活动,故《灵枢·决气》中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在《灵枢·营卫生会》中又有“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即精、气、津、液、血、脉及营、卫等都是气之下的范畴,这些名词在中医学中绝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实体名称,它们还代表了生命活动的一定形式或状态,其外在表象也是气。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气”的生成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其中肾藏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肺从自然界呼吸空气。“气”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具有推动脏腑组织活动和促进血脉运行的作用。
温煦作用。“气”具有维持人体正常温度,保持身体与外界环境协调平衡的功能。
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能力。
固摄作用。“气”具有控制人体血、汗、尿、精不外泄的功能。
气化作用。“气”具有维持脏腑功能正常活动和精、血、津液新陈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作用。
从“气”所具有的上述生理功能中可以看出,它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进行了重要物质基础。所谓“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正强调了“气”和“精”同属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要素。中国传统自然健身体系的理论十分强调“养气”、“补气”和气功及瑜伽呼吸法锻炼,其着重点正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