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处位置 → 瑜伽红尘 → 瑜伽丽人→ 美文欣赏 → 黄鹤楼 瑜伽莲花坐扩胸式造型艺术姿势 | 更新时间:2011-08-27 |
![]() |
1、采用瑜伽莲花坐姿式(图3所示)来完成形体动作,手指在身背后相互交叉,手掌朝外,按图所示,非常缓慢地举起双臂脊柱挺直。 2、继续抬高双臂至极限位置,如图(2)所示;停留10拍,双臂降至图(1)所示的位置重复两遍。 3、形体动作完成后,全身舒展,充分放松。 瑜伽莲花坐扩胸式的动作要领:在完成形体动作过程中至此至终都要保持脊柱挺直,您要把形体动作做得十分缓慢,才有可能一边放松因形体动作而造成的身心紧张一边持续完成姿式,也只有这样您才能把形体动作做得流畅及优雅。也请谨记:您身体需要不断积蓄能量,才是迎合姿式的需求的关键,而反复耐心的是习瑜伽所必要的前提条件。 瑜伽莲花坐扩胸式的作用:这一形体动作主要是清除沉积在双手及胸腔联动关节、肌肉群的内应力;以利于生命之气在这些器官内更加畅通;以此同时更彻底清除组织中由于新陈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增加的滋养物质,强壮及激活了这些器官。改善了神经系统与这些器官间的应答阈值。随着内环境的变化,机体能量得到更加均衡分布,对因“上实下虚”所造成的失眠有治疗的效果;使上肢与躯体更加和谐与协调,使胸部变得挺实和厚重,进一步改善了体态及气质。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之黄鹄矶上,背依蛇山而俯瞰江、汉,目极千里而巍峨壮观。相传仙人王子安驾鹤至此,又得三国蜀汉之费文讳在此乘鹤以登仙班,故得其名。 “关”者,为出入必经之所,“乡关”意为回乡的路。作者路经此地,登楼远眺,看到如此景色,不禁欣然提笔。想象于是从这楼的命名开始,联想到古人乘鹤仙去。那飞去的黄鹤,那乘鹤的仙人,那仙人乘鹤飞升的场面,都已化作烟云,甚至连陈迹也无法见到,那美丽的神话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曾亲眼目睹了黄鹤古人仙游与不返的,就剩下眼前这座空楼和那在浩瀚空旷的青天上随风悠然飘荡的白云。它们千百年来一直如此,如今却还是这样,对人事的盛衰、人间的哀乐,总是冷眼旁观、漠不关心又或者是爱莫能助。想到这,诗人不仅也想效法古人,盼望成仙,但奈何飞升的黄鹤早已不见了,也不会再来了,这空楼,这白云,都空自存在,连半点忙都帮不上。羡慕古人,却一筹莫展,怅惘失落之情,不可名状。失落之余,诗人的目光投向了楼外的远景,汉阳那清晰可见的茂盛葱笼的树林,鹦鹉洲中那绿茸茸深乎乎的芳草,在残阳余晕中,又在惹人愁怀。诗人久久地望着,失神,渐渐地,暮帷四合,江上的水面也升起朦胧的烟雾,一切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迷茫茫的氛围中,于是诗人的心境就更空荡荡的,迷惘和失落,沉重与空虚,交织错乱的占据了心头,不禁触动思乡之情。可是,这空旷迷茫的江面上,群山中,哪里是我回家的路呢?求仙不得,退求其次,然而,就是回家,也找不到归路,则其迷惘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以其易懂的内容、凝练的形式和厚重的思想深受大家的喜爱。诗词中的咏物言志、寄情于景,今日读来依然能够受到感染,在心底产生共鸣。我把这样的共鸣称之为某种情结,能够跨越时间空间,与现代人的内心产生契合。而在这里最值得深究,共鸣也最为强烈的一种情结,便是对于家乡的思念。姑且称之它为思乡情结。 他们为何思乡?显然是在思念家乡的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客居异乡的王维在重阳佳节那天想起远方的兄弟,独自一人感伤不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含情默默的李义山羁旅巴山之时,也不忘给妻儿捎去问候,以解相思之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的孝心天地可表,对慈母的挂念时刻在心。因为思念亲人引起的思乡动机是单纯和主观的,这是人之常情,非常容易让人理解。然而,另一类的思乡情结却是由于客观因素所触发的。“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这同样是一首羁旅之作。但作者的心情却要复杂得多。空有报负却怀才不遇,故乡的思念里夹杂着仕途的失意与人生的坎坷。平静的字里行间掩盖不住心中难以排遣的抑郁,各中的滋味只能用百感交集来形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工部的《春望》将思乡的情结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家动荡,大厦将倾的背景下,这样的思念显得尤为弥足珍贵。如此的思“乡”也就有了爱国主义的意味。这里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辛弃疾。“稼轩长短句悲壮激越,感愤终篇,毫无出世之意。”读他的词句,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陆放翁的那句“位卑未敢忘忧国”。现实的失意没有动摇他忧国的信念,在他的词里,你能看到的是一个“挑灯看剑,沙场点兵”的骁将;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大英雄;一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推动历史发展的风流人物。但,所有的豪迈风流都被现实无情地雨打风吹去了。你同样能够感到他的那份积郁。“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满江红》题冷泉亭)这是词人在游览西湖之后写下的。当时的北方已陷入金人之手,利令智昏的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于南方。从来没想过要收复失地,还与旧都。词人抗金救国的抱负也就难以实现。见到西湖的美景触景生情,思念起了自己的故乡,继而又思念起故国。“雕栏玉器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的恨,只能随着“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既然这般殷切地思念故乡,那么就回家看看吧。但我发现,愈是思念故乡的人,愈是要远离家乡,愈是要将自己置身于背井离乡的状态。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一种现象。“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说王安石思念故乡,显然不太妥当。(王系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然而对于长期漂泊他乡,客居异地的他来说,把和自己有着不解之缘的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一点也不为过。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离故居并不远,仅仅隔了数重青山。完全可以在百忙之中抽身回去看看。但他终究还是没有回去。只将满腹的愁思寄托在了诗情画意之中。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普遍心态呢?我们可以从陆游的词句中窥知一二:“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南乡子》)诗人在外漂泊多年,回乡的渴望是强烈的。但却害怕,故乡的变化带走儿时的记忆。记忆的凋零是可怕的,物事人非的恐惧让诗人还是没有回去。“他乡胜故乡”的惊惶让他停止了归途的脚步。这与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心境大抵是相同的。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乡关何处》中对于这一现象有过一段精辟的论断:“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考,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人生的悖论在此间显得如此耐人寻味。
诗人词人表达思乡情结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很少有直抒胸意的。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份情感“包裹”起来,“物化”为形式,将不可名状的乡愁变为真实可感的实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惹人愁。”(《黄鹤楼》)崔颢笔底的乡愁是缕缕青烟薄雾;“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面对好友的依依惜别,李白仍然浪漫至极。“游子若浮云,飘回故乡来。”在各种寄托的意象中,有一种是他们挚爱的:明月。相信几乎没有人不会背诵李白的《静夜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有“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还有张九龄大气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皎洁的明月寄托着他们的愁绪,不论家乡是在海角还是天涯。 |
||
关联文挡: |
|